吳孟倫 Jo Wu

採訪/文案/內容行銷
Interview/ Copywriting/ Content Marketing

1994 年生,桃園人,熱愛寫字與旅行,迷戀大汗淋漓後,等來的一陣風。

曾任內容編輯兩年,現為自由工作者,專注人物採訪。具有七年採訪撰稿的工作經驗,經手超過 100 篇人物專訪、專題採訪,合作過多項行銷專案,熟稔內容行銷與文案發想。

文章散見《聯合文學》《桃園誌》《大誌》《eyemag》等紙本雜誌
與 
BIOS monthly拍手 Clappin劇夠 DRAMAGO女人迷等多家網路媒體。

I was a content editor for two years, from 2016-2018.
Now I work as a freelancer, focusing on interviews, copywriting and content marketing based in Taiwan.

With more than seven years of experience in interviewing and writing, I have handled more than 100 profound interviews and feature projects, about artists, singers, music bands, writers, actors and entrepreneurs.  

I have also worked on lots of marketing projects, have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content marketing and copywriting.

You can find my works on Unitas MagazineTaoyuan StoryThe Big Issues Taiwan, eyemag Magazine and online media such as BIOS monthlyClappinDRAMAGOWomany.


Contact Information: [email protected]

  Taoyuan City, Taiwan

落下的字,是為慶祝人的脆弱性,因為有些生命的火焰,只有悲傷的眼睛才能看見。  I write for celebrating the vulnerability of human. Because some flame of life, only sad eyes see.

落下的字,是為慶祝人的脆弱性,因為有些生命的火焰,只有悲傷的眼睛才能看見。

I write for celebrating the vulnerability of humans. Because some flame of life, only sad eyes see.





專案 Project

《追光 In The Shadows》
留白計畫╳SALU 年度策展

展場文案

追光,有時是面向太陽,有時是探索背光。你想過,用不同的角度感覺光源嗎?有時,在最幽暗之處,我們才能意識到微光。

留白計畫XSALU 年度策展,以共感多元社會角色為價值核心,藉由架空的宇宙觀與航旅探險,聚焦散落於暗角的社會議題:無家者、更生人、視障者、身障者、獨居老人等,創造一段理解他者的展覽體驗。體驗設計將觀展者感官剝奪,以感受「不同社會角色」的體感,從他者的角度,推敲自我,以陰影的觀點,思索光芒。

追光航旅,是一趟在宇宙暗面理解他者,亦返身了解自己的旅程。 

尋光前進,在暗處仰光,無分異己,讓微光成為太陽。

太空布幕

無垠太空降下布幕,是進入追光宇宙會看見的地景。以布紗散佈場域,行經者因被阻礙動線,需相互禮讓、為彼此撥開布幕,象徵降生初始——我們皆是透過被幫助,得以前進,經驗生命。

向前探索,透過光,你會發現朦朧布紗繡著暗語:「看似模糊的事物,換個角度就能於心中清晰」、「無分你我,萬物皆是一」、 「注目黑暗,聆聽寂靜,得以感知更多」、「 如果看見無法理解的事物,或許是解讀的方式有誤」⋯⋯

循著光的痕跡,我們在背光處練習一種不同以往,觀看事物的新眼光。

光拱

此展區作為 Youtube 創作團隊 SALU 議題專區,互動設計讓觀展者從七個代表不同群體的球桶:身障者、孕婦、無家者、獨居老人、更生人、貧民窟小孩、浪浪票選自己「最想成為」與「最不想成為」的族群,設置留言小卡與真實人物故事群像牆,藉由投票引導思考,透過書寫共感多元。

明白自己也是他人眼中與眾不同的存在後,「差異」將成為不帶批判的詞,訴說生命的韌性。

超新星體

指認物事的本質是重要的,因為不理解,所以會對與自身相異的存在感到恐懼、拒斥、割裂

此展區以「超新星體」象徵在社會中不被理解、未被注視的「他者」。我們將共同且主動地替被遮蔽真實面孔的人物群像撕下代表刻板印象的標籤,以集體的力量去除偏見,創造看見「特質」與「本質」的同理經驗。

光影源場

呼吸、聆聽、凝視、感知你的內在有著一個從未被探訪的宇宙,它自你生命的起點便存在,靜靜等待,你尋光而來。

光影源場展區,以光影沈浸的形式邀請追光者探訪內在的宇宙,透過「聲音引導」聽見他者生命情境;跟隨聲音與畫面指引,藉由「模仿影子」,回到自己生命的反思。


日光慢漫》生活陶瓷設計展

手冊文案編撰

「日光慢漫——生活陶瓷設計展」以陶為光譜中心向生活漫射探索的光線,藉由跨域創作者與陶共創的靈光、鶯歌陶器店以陶沏茶的慢生活態度以及料理主廚與陶共食的餐桌風景為切面,折射出與陶生活變幻萬千的感知體驗。

手冊開篇,跟著花藝師的眼光,以更加自由、不受拘束的姿態替自己選一只陶器,透過季節花材感受四季流轉,以器植花,創造生活的靈光;沿漫射的光指引來到第二篇,探訪鶯歌巷弄的在地陶器店,向與陶為伍、依茶而生的人學「慢」的人生精髓,於日光中與茶壺對坐,感受貼近自身的靜謐時光;第三篇,料理主廚以創新手藝與款待人客的心意,將在地食材與器皿文化交織,打造「一碗食堂」與陶共食的味蕾饗宴。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日光漫的時節,在與陶生活的日常風景裡,嘗試以一個更慢的步伐行路,像陶作靜待著自己的完成那般,讓日子慢,長出屬於你的生活姿態。

Spring plowing, summer tending, autumn harvesting, winter storing. Under the changing sunlight, in the daily landscape of living with pottery, strive to walk at a slower pace. Just as a piece of pottery patiently awaits its completion, allow the days to slow down and take shape in a way that's uniquely yours.


《在呼吸 in spire》展覽╳ 紅瓦屋、菜市場、ZABU餐食企劃

餐食企劃系列內容撰文                                                                        

「 在呼吸 in spire——從花蓮植物走進靈感維度 」 是一場以植物談論萬物有靈的概念展,並將展覽「靠近自然」的精神延展至台灣各地的料理餐桌上,以展區「呼吸」、「採食」與「行跡」為題,與紅瓦屋、菜市場、ZABU 合作一系列餐食企劃,讓吃食成為一種自味蕾出發與萬物、自身連結的感官體驗。                                                       

野菜的滋味,像祖靈的呼告:回家,回到山裡來!「紅瓦屋老地方餐廳」主廚林鳳廷以野菜尋根、記憶部落文化

入山,想像屬於甲蟲的時間感,在樹林深處緩慢穿梭,追蹤小徑上的光斑;駐足,在空無一人的山裡慾望停留,迷戀大汗淋漓後,等來的一陣風;呼吸,聆聽森林以萬物生息,向心存念想之人訴說古老的道理:駐足,也是一種前往。

年輕時在城市打拼的日子,離間了林鳳廷與自然的關係,直至身體大病一場,像祖靈遙遠的呼告:回家,回到山裡來。於是林鳳廷在事業巔峰,離開五光十色的台北,回到花蓮光復鄉,呼吸。

採食與尋根之旅!「菜市場 Tsai Chi Ya」 透過蔬食文化,探索蘊藏的島嶼身世!

作為菜市場 Tsai Chi Ya 餐廳主廚,何俊昕已連續數年進行環島計畫,透過實地走訪台灣,體驗不同鄉鎮的常民生活。在田裡揮汗,彎身認識在地野菜的同時,也採集了散落於這片土地的珍稀風土與歷史。

何俊昕直言,台灣是個十分多元、好玩的島嶼,我們如何透過飲食與餐盤去講述每個時代的故事、每個族群面對的歷史?外來族群造成台灣怎樣的改變?他希望餐桌能成為啟發對話的場域,讓更多人認識這塊美麗土地。

隱身昔日廟宇之中的心靈食療所!在「ZÁBU」靜下心,以蔬食帶來深層聆聽內心的力量!

「ZÁBU」與「在呼吸 in spire」合作的餐食企劃以獵人的夢為主題,將獵人行跡於山林的六階段化作六道料理:入山、行跡、合一、豐收、致敬、夢醒。讓花蓮特有的野菜食材引路,將餐桌化為夢的場域,邀請大家放下身份,體驗一場森林之夢。

由紅藜麥、藤心製成的溫沙拉則象徵行跡森林,踩踏土壤品味草木清香的意象;刺蔥小米燉飯在盤飾上取族人圍著篝火,歡慶豐收的意象。餐桌體驗除了五感外更希望是將「第六感」也就是喚起參與者內心感受的體驗帶給每位客人。


期刊 Journal

桃園誌 Taoyuan Story Vol.94

 啟城 Civic Spark|專題撰稿

「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蘊含對土地、人文、情感的關懷。生活在桃園,如何介紹這座城市?『啟城』是一趟城市溫度的起點,深入不同面向的樣貌。探究桃園是如何蛻變,締造出自身特色與定位。」

一口茶湯,飽含土地的清香與款待的心意

上山喝茶,是行跡自然的旅程,也是品味靜謐的途徑。「葉家千金」位於復興區拉拉山上,前身為 1980 年葉阿廷創立的「藍廷茗茶研製所」,2020 年葉家第四代茶農葉佳欣、葉佳宜承接製茶、焙茶工藝,將閒置的老茶廠改建成多元的品茶空間,打造「葉家千金」品牌。

以誠摯的製茶手藝,為每位啟程而至的人客們,沖泡一壺壺香氣澄澈、口感醇厚的茶湯,是來自桃園土地的芬芳所呈現的款待之道。

桃園誌 Taoyuan Story Vol.92

桃饗 Taste|專題撰稿

「桃園多樣性的飲食文化,豐富了嗅覺與味覺的感官體驗。走入餐廳,店家傳遞出料理溫度,顧客反饋情感能量。對於桃園美食躍躍欲試,不如主動出擊,留下屬於自己最愛的那份飲食記憶。」

うまいぞ BaBy!被食物感動的笑臉,是最迷人的吧檯風景——專訪島国洋食 Peter × Vicky

店內唯一的甜點品項「大人味布丁」則是 Vicky 特製,用雞蛋、砂糖、鮮乳加上蘭姆酒製作, 搭配苦甜焦糖醬。隨著濃郁布丁在嘴裡化開,蘭姆酒香與焦糖苦韻和諧地迴盪整個鼻腔。開店期間Vicky試做過多種甜點, 最終仍鍾情於純粹、簡單的布丁,她直爽地笑說,「因為我不是很厲害的人,那就認眞在一件事上把它做到最好!」

料理是廚師不斷校準本心的過程,創業也是。這段期間 Vicky 與 Peter 經歷自我質疑的低潮與親人離世的打擊,一度迷失了方向,直到他們反問彼此「這家店存在的意義」,兩人相視而笑――互相作伴的日子就是最好的時光,他們只是認眞生活的人,想用純粹眞摯的心意,為客人端出「有溫度的料理」。

新美誌 NTCAM Zine

主題採訪

人物/劉維公 ╳ 林書豪談美術館與社區的夥伴關係——以共同遊戲的姿態,向地方學習

一座美術館可以是探勘藝術的通道、激盪觀點的聚落、開放對話的廊帶。新美館以「三鶯社區共創計畫」與「鶯歌藝術城鎮推動計畫」走進社區,藉由深耕地方開啟真誠對話,與在地住民、聚落和學校創造夥伴關係,以有形的場域向地方無形擴散,淬煉出藏於風土的文化珍寶。

三鶯社區共創計畫主持人林書豪與鶯歌藝術城鎮計畫主持人劉維公,回到地方的角度思考,如何藉由藝術共創看見地方真實的需求?來自不同世代的兩人長期投入社區藝術推廣,在思考美術館與社區的夥伴關係時,期待將藝文帶到社區,創造深具附加價值的體驗,緩步但鄭重地,讓行動於地方生根。

eyemag Magazine

專欄作者 Columnist

WOMB LAMP & FOREST CANDELABRA
有機物的紋理,喚醒原始之心

針葉落在古老森林的聲響,生物途經岩層剝落的沙地,浪花拍岸的轟鳴,篝火照亮有機物的紋理。 南非藝術家 Jan Ernst 是位多學科的設計師,陶土為其主要創作媒介,以手溫搓揉陶土,作品留有手紋的印記與來自土地 的回音。他自述,「我花了很多時間在戶外,河流、田野或森林,在那裡我學會了理解周圍的世界。對我來說,自然與真實之 間並無區別。人們可以嘗試操縱它,但最終,大自然總能向我們揭示『正確』的方式。」

TO ASSEMBLE, TO CREATE
生活裡的藝術實驗

由設計師 Eugenio Rossi 和 Yaazd Contractor 合作的 The Back Studio,在不同系列作品裡始終專注一個核心:注目日常生 活中被忽略、看似平凡的金屬零件,選擇將它們作為主體,帶至設計前沿。

「將現成零件組合可以為我們提供另一個完整的敘事對象。藉由設計與創作, 我們從整體上改變零件的故事,但細看作品,仍能讓觀者理解每個單獨的物件及它的過去。」如同體驗生命,日常裡細小的 事物疊加,成為生命,成為美的整體。

The Big Issue Vol. 148

穿越詩,成為歌 Through Poems To Songs|專題撰稿

「以詩為本的音樂紀實節目《滾動的詩》,紀錄 15 組台灣音樂人以詩入歌的創作過程,將台灣九〇年代至今的 15 首現代詩化為音樂,並以 15 集影像紀實過程。一首詩歌,是不是可以改變世界?我們總在潛意識,尋找自己的根、自己的主體。本期《大誌》獨家專訪其中六組音樂人,請他們聊聊對詩的念想,以及對作品的全新詮釋。」

於此專題負責五組音樂人專訪的採訪與撰稿,其中包含:

王榆鈞:什麼都做不了的時候,我還擁有詩歌
吳志寧:這裡有我更想守護的事物
南瓜妮歌迷俱樂部:在音樂裡一起 hang,一起浪費生命
南西肯恩:在我們音樂裡,你是否也看見自己?
Wednesday 與壞透樂團:讓只看見黑暗的人,感受光

文化桃園 Vol.32 

寧靜的柔性改革,進行式:行政社造化在桃園實現|專題撰稿

「一場來自公務體系、由下而上的柔性改革正在桃園發生──行政社造化,一個不容易說清楚的概念,究竟帶來什麼改變?為什麼桃園得天獨厚,擁有率先改變的契機?行政社造化讓桃園的社區營造開展出什麼樣的面貌?變革的背後,有多少公務人員在背後辛苦搭臺?支持他們的,是職責?是理念?還是熱情?本期帶您從市政府、區公所到鄰里,體系性地認識行政社造化近年為桃園帶來的變革,並從案例與故事,讓您一窺桃園近年社造的亮眼表現。」

於此刊物負責「社造面面觀」與「地方故事」專題之採訪撰稿共六篇:

專訪古蹟修復師張文利——看不見的道理,藏在施作技藝的工地現場
專訪三安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劉宜俤——越是冷漠的世代,越需要雞婆的人
專訪楊禮琳——多元族群的發聲練習
專訪臺灣和作農社邱榮漢——面對難解的局面,堅持走自己的路
專訪大溪生態木藝博物館館長陳倩慧——整個大溪就是一座博物館
專訪星火燎原工作室吳偉如——公共藝術,也是一種社區營造

專訪 Interview

劇夠 DRAMAGO

台式恐怖熱潮|從《鬼來電》的戰慄到《咒》的毒性,氣味、聲音、制約營造害怕的私密感受

凌晨三點二十分,摩托車於山徑疾行,車頭燈沾黏著昆蟲屍體,突然拋錨的瞬間,黑影吞噬而來,裡頭有來自深淵的眼睛;獨自走在矮房巷弄,半掩的門戶透著幽微紅光,唸誦聲細碎,餘光撇見的暗角鬼影搖曳;兒時記憶裡幽深的長廊盡頭,是一個小小的身影孤單地招著手。

導演柯孟融小時候經常孤身一人與恐懼對坐,他怕鬼,卻也著迷恐懼。「害怕,其實是一種很私密的感受。」

從小,他就喜歡看《靈異教師神眉》自己嚇自己,也喜歡在人聲鼎沸的轉角躲藏,嚇自己也嚇別人。迷戀恐懼,是柯孟融作為恐怖片導演的本性,他不只在腦中幻想觀眾會在哪個節點、哪次停頓被嚇到從椅子上跳起,他還熱衷於買票進戲院看自己的作品,在幽暗的影廳裡,注目那些恐懼的側臉與驚愕的瞳孔。

留白計畫 blank plan

一場關於律動的派對——專訪 民生電氣 Minelectro Inc.:我們要不斷往前,挖掘音樂的可能性

民生電氣 Minelectro Inc. 發源台南,堅信音樂是民生必需品,致力於推廣好音樂與派對。兩位主理人聖唯與和橙,為彼此的國中同學,幾十年過去,相似的音樂品味始終將他們拉在一起。他們創辦「民生電氣」的動機很單純,聖唯笑著回憶,「一開始就是想要有個平台,可以分享我們自己在聽的音樂。」他們直言,以「音樂即是民生」為理念向大眾對話,是隨品牌成長衍生而出的概念。

劇夠 DRAMAGO

姜典專訪|只要做出無愧於心的選擇,當個廢物也無所謂

姜典剛從北藝大畢業的那年,他著迷記錄自己的夢境。「那個夢是,我站在廢棄公寓外,突然出現一個老管家,要帶我去看娃娃的墳場。我跟著他在廢棄公寓裡往上爬,管家指著一個陰暗、堆滿雜物的房間說:『這就是娃娃的墳場。』我立刻認出,那是我老家的房間,是我的童年。」

曾經珍視、充滿回憶的場域,經過了時間洗鍊,成了離自己很遠的地方。畢業的衝擊使姜典開始臆想:「此刻,就是所有事情發生之前的瞬間。」幼稚園大班的姜典,他的世界就是身高看出去的視野,小小的、窄窄的,他並不知道自己有天會從北藝大畢業,會渴望做一個演員。

拍手 Clappin

專訪演員莫子儀|作為演員,我想說些故事給同樣感到孤單的人

「有時候我會覺得自己像個黑洞,這些角色來,他們跟我在一起,然後這個黑洞看似還是本來的那個黑洞,但它也不再是原本的那個黑洞了。」

莫子儀用黑洞形容自己與角色的密不可分。經過他的角色,都成了他的一部分,沒有上戲、下戲的困擾,也無所謂離不離開角色。他還是最初的莫子儀,而莫子儀也在表演的過程,長出了他的樣子。

科普黑洞知識,資料載道:「可吸入任何物體,甚至光線,形成一個看不到任何東西的區域,肉眼無法直接看到,但可透過觀測它對其他事物的影響,間接發現它的存在。」表演之於莫子儀,不在讓隱身的自己被看見,而是透過觸及他人,讓你懂得──這兒,還有跟你一樣寂寞的人。

拍手 Clappin

專訪演員傅孟柏:到了某個年紀,「懂得認清事實」也許比改變本質還重要

傅孟柏喜歡古谷實的漫畫作品《深海魚男》,男主角「富岡」也是個魯蛇,無法融入社會,嘗試改變自我而換好幾次工作,繞了許多遠路,最終都回到原點,當遊手好閒的夜班警衛。該漫畫以深海魚的知識,對比現代社會中過度鼓勵人們積極向上的勵志思維:

深海魚是不能直接被拉到海面上的,因為水壓的急速變化,牠們的眼睛和內臟會在被拉到海面的瞬間爆開,因此,作為深海魚,除了深海,哪裡都活不了。

面對每個來到面前的提問,傅孟柏總是仔細咀嚼,慎重地以低沈聲線給出耿直的答覆。這份真誠,讓人忍不住嚮往一個更直率的活法──生命中無果的嘗試、求而不得的念想、不能停下的腳步,都是為了無數次讓我們認清現實,坦然地,以「屬於自己的姿態」活下去。

拍手 Clappin 

專訪導演何蔚庭:只有是與非的人生,會不會太簡單了?我只在意如何寫出好故事

導演何蔚庭鍾情走路,有力氣的時候,他跑步。

關於人生,他用長跑比喻:「如果你要長跑,你不可能中間不停下來休息,你會累、會被絆倒,但因為你要跑得很長,這樣去看,在長跑過程裡的挫折,就不會覺得這個『痛』在人生裡是一件大事。」

2010 年,何蔚庭推出首部長片《台北星期天》,該片替他於第四十七屆金馬獎奪下最佳新導演。獲獎後,中間替別人拍了很多作品,努力攢錢,歷時八年才終於創作出一直想拍的故事《幸福城市》。

今年,他帶來最新作品《青春弒戀》,故事雛形來自年輕時寫的劇本,他停頓而緩緩開口:「《青春弒戀》是我對電影最心動時寫下的故事原型,好奇怪啊,我往前走要拍的東西,反而是最初最原始的——以前寫的東西,給我一種很純淨的感受。」

何蔚庭與電影這場長跑,在一切都有可能發生的青春期,他步伐青澀邁開,偶有跌跤,不過持續奔跑。

BIOS monthly

家庭寫真,是孩子給什麼,我就拍什麼 ft. 攝影師叮咚

小實爆哭的時候,叮咚會不疾不徐地抱起她離開事發現場,以要去郊遊的悠閒口吻說:「小實妳看!我給妳找一些酷東西!」一邊指著路邊的霓虹或隨風發出哐啷聲響的鐵罐,吸引小實的注意。

「她現在長大了會講話,有時候就會跟我說:『爸爸拿一些酷東西給我看!』但我去哪裡生那麼多酷東西?」叮咚苦笑。這種父女間的小默契,起初只是源於很本能的求生意識,為了安撫嚎啕不停的哭聲、尖叫聲,他得張開感官找樂子,學習在尋常裡與孩子共同遊戲。

但慢慢地,生活會累積出「我們」。攝影師叮咚成為父親後,以鏡頭反覆凝視女兒與日常,與小實一起長出了一雙澄澈好奇的眼睛。

聯合文學 UNITAS

【靈魂交換】不明亮的物事,不明亮的我─卓霈欣 VS. 阿翰

台北藝術大學教室的日光燈,讓一切物事顯得蒼白刺眼,卓霈欣侷促地與沈默對視。「以前上台報告,老師說:『妳要講什麼?』她站在台上超久,不說話。」同學阿翰如此回憶她。作為一個不擅表達自己的人,就連開口請求他人等待也無法做到。

小時候經常被同學取笑娘砲,害怕被欺負,曾文翰走起路來更扭捏。「有天我回來,我爸就把我叫到旁邊說:『我想教你怎麼樣是男生走路的方法。啊你的手就是要這樣晃出來,呀喲,然後腳就這樣,邁開來啊!』我難過到爆炸。」

內向、陰柔、不善表達、特立獨行被拒斥於群體以外的生命經驗,致使他們不斷擦傷,擦傷的部位留下疤痕,成為生命的暗部。

BIOS monthly

像習慣一份早餐那樣,讓人習慣一間咖啡館──馮宇 ╳ Karen:從「感受」著手的全家 Let’s Café PLUS

以人物對談的內容形式,帶出全家 Let's Café PLUS 想傳遞給消費者的專業品牌升級形象,並以近人溫暖的口吻行銷新成立的品牌咖啡廳,帶出其希望以舒適日常的氛圍,款待消費者的心意。

 

留白計畫 blank plan

專訪茶學專家湯家鴻——以茶葉舒張的一瞬,挽留值得留白的每刻念想

留白計畫旗下品牌「留白茶想」與茶學專家湯家鴻合作挑選茶葉並設計一整套以茶碗品茗的流程。透過專訪湯家鴻之經歷與做茶手藝、精神,傳遞「留白茶想 blank tea」的品牌特色、體驗流程與核心理念。


活動 Activity

BIOS monthly高雄市經發局

活動行銷系列專文撰稿,文章露出於「加食延暢」網站

配合高雄 2023 年 3-4 月多場大型演唱會,高雄市經發局將發放「商圈夜市券」,憑演唱會票根就能兌換 50 元的現金券。與 BIOS monthly x 高雄市經發局合作高雄商圈夜市系列專文,撰寫五篇文章目的為介紹到所有有配合活動的商圈、夜市。

在地大排檔!廟前到漁市,踅夜市才懂的高雄生猛口味
高雄山線大縱走!用味蕾搜羅山珍,用體感記憶山城
古蹟巡禮或藝文表演,散場後的美味指南:四座古早味鳳山夜市
舊城風華映照新市景!高雄巨蛋追星前後必訪特色商圈
港區開唱,濱線開吃!哈瑪星蔓延到鹽埕的美味浪潮

五漁罟浪祭 Good Wave Festival

活動現場亮點報導

宜蘭頭城首屆 2023 五漁罟浪祭,衝浪親海體驗、潮汐市集音樂會 ,開啟島嶼秘境與大海共生永續旅程

五漁罟浪祭音樂現場,人們可以或坐或躺,可以瘋狂熱舞也可以閉眼輕搖——如浪般自在,如每道浪花般有屬於自己的美麗姿態。「溫室雜草」時而以迷幻朦朧的鼓點,時而以激烈搖滾的吉他聲,在現場演繹一場如海霧籠罩全場的音樂迷走,台下觀眾舉著大旗在場中央畫出無形的圓,隨著節奏起伏往圓的中心衝撞、慢搖,以用身體記憶音樂帶來的觸動。

歌手鄭宜農吹著晚風走上舞台,在歌與歌之間的 Talking 她緩緩地說,隨時間我們生命中某些說不出口的話、痛過的傷疤會使我們成為金黃色的,當外界的雜音紛擾,我們可以選擇暫時拋下世界的聲音,用一首歌的時間,單純地沈浸在自己喜歡的音樂裡面。2023 五漁罟浪祭,邀請更多人靠近「頭城五漁鐵」的悠慢生活,有海的開闊,也有海的自適,讓旅人們搭著鐵路漫旅來到頭城,在音樂慢板與浪濤聲間,傾聽自己與山海對話。


工作經歷 Work Experience

2019 - 至今

自由工作者 Freelancer 

採訪/文案/內容行銷
Interview/ Copywriting/ Content Marketing



  1. 合作內容:人物專訪/專欄作者/採訪編輯/內容撰稿

    • 合作夥伴:

      • 留白計畫 blank plan

      • 在想創意有限公司 Inthink Creative

      • 海有關的文化有限公司

      • 李姿穎 Abby Lee

      • 聯合文學雜誌

      • 大誌雜誌 Big Issue Taiwan 

      • eyemag

      • BIOS monthly

      • 耳草人內容工作室

      • 拍手 Clappin

      • 女人迷

  2. 合作內容:文案撰寫/內容行銷

    • 合作夥伴:

      • 全家 Let's Café PLUS

      • BIOS monthly

      • 女人迷

      • 親子天下

      • 為美學策展 X 小王子特展

      • 聯合利華

      • I-PRIMO

      • 麥當勞

      • 大潤發

十一月 2016 - 十一月 2018

執行編輯 Executive editor

女人迷 Womany_吾思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1. 執行編輯:負責站內所有文章上稿、勘誤,日均編輯量 8-12 篇稿件。
  2. 採訪編輯:擬定訪綱、拉出專訪架構與切點,執行採訪與撰稿任務。
  3. 社群經營:Facebook 社群發文、分析 SEO 關鍵字與後台數據、Instagram 粉專經營
  4. 內容企劃:負責【像我這樣的故事】人物側寫專題企劃與撰稿;Instagram 【樹洞】計畫發想,每週以特定主題產出內容並以問答形式與社群互動提高用戶黏著度。
  5. 線下活動負責實體作家沙龍活動之主持,並於活動前期採訪作家,產製深度專訪為活動進行內容行銷。

學歷 Education

2012 - 2016

世新大學 Shih Hin University

行政管理學系 Department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

技能 Skills


  • 內容行銷 Content Marketing
  • 內容企劃 Content Planning
  • 專題撰稿 Content Writing
  • 人物採訪 Interview
  • 自由編輯 Freelance Editor
  • 編輯與校稿 Editing and Proofreading
  • 文案寫手 Copywriting

語言 Language


  • 英語 English — 進階 Advanced
  • 中文 Mandarin (Traditional) — 母語 Native spea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