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日報-海洋怎麼了?木雕藝術家伊祐·噶造

Avatar of 沈婷茹.
Avatar of 沈婷茹.

國語日報-海洋怎麼了?木雕藝術家伊祐·噶造

或者新州屋經理 @ 鴻梅文創志業股份有限公司(OR Lifestyles)
Taipei, Taiwan
海洋怎麼了? 木雕藝術家伊祐·噶造 伊祐·噶造(Iyo kacaw) 出生於花蓮縣豐濱鄉港口部落,國中上學常經過石門的拙而奇藝術工作室。藝術家用刀具切割、拋光木頭,引起他的好奇心。這份新鮮感,讓小時候的引起創作的興趣,但真正「做作品」,是從退伍回到部落開始。 創作關懷 人海關係 伊祐的作品與部落的自然、社會、文化生態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早期作品很常使用的「漂流木」,是颱風、豪雨從山上沖刷後,漂流到海岸邊的木頭。  透過這些木頭,以及撿拾來的廢棄物,經過藝術家的雙手、創作意念,變化成作品,訴說一個又一個,屬於港口部落的生活故事。  從藝術家近期作品,可以看見他關心海洋。伊祐形容:「海洋是最美麗的一扇窗,只有海可以決定與人之間的距離。」以前部落老人家,都依照季節時令出海捕魚,海底是座大花園,有各式生物、可以供人溫飽。而隨著環境被破壞,大海帶來了更多是海漂垃圾。  有一次,他在濱海民宿傾聽海浪的聲音,發現不大對勁。無論拍子、節奏、音調,都跟以前不太相同。他走出去看,原來是綿延二十多公里的消波塊,改變了海洋原有的音頻。這個經驗觸發他的靈感,決定以《海洋變奏曲》為題,製作一系列作品。  海洋與藝術家十分緊密,他的作品〈海底的山怎麼了〉,即是透過「錄像」結合自然媒材,有漂流木、珊瑚、漁網、魚槍等等,傳達因為人類破壞,海底生態消失殆盡的現況。  海洋表面看起來清澈平靜,伊祐在潛水時看見海面下滿滿的是白化珊瑚、訂製漁網獵殺魚類、漁網成為海底垃圾的真實窘境。 回歸原始 永續循環  參加比利時2018年「西利-界」國際森林雕塑藝術節,給伊祐一個很深的提醒,繞了一圈,原來他所想要的,是傳統原始的創作方式,「粗獷的東西,才是我真正要找的力量」。  伊祐將這樣的概念用於創作〈漂流的語言〉的作品,放棄過去常用的工具,只以「蕃刀」、「斧頭」進行創作,以木條勾勒出海洋的漂流,這件長達四百八十公分的作品,現在被放置於文化部的接待廳。  回歸原始、永續循環,是伊祐從部落生活中體驗的概念,內化展現於他一件件精彩的作品之中。 廢才轉化 療癒心靈 二○一八年,花蓮發生大地震,人員傷亡、樓房倒塌,大量的大理石磨材,變成破碎的石頭。這些破碎的石頭,難道就這樣變成垃圾了嗎?伊祐借用了阿美族的「巴歌浪(Pakelang)」儀式,那是他們在婚喪喜慶事件後,透過到海邊捕魚、洗淨的過程,象徵著無論是喜悅還是悲傷,都被療癒了。大海可以撫平受傷的心靈,就像藝術家的創作,也能讓這些受傷的石頭、困頓的人心,得到新的轉化。藝術家的手,也是「療癒之手」,把銳利的石頭、受傷的傷口,變身為美麗的藝術品。他以「鳥窩(Dipong)」為題,比喻自己的作品,就像是透過「藝術築巢」,傳達一個又一個動人故事。
Avatar of the user.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Published: Oct 27th 2019
62
4
0

漂流木
人海關係
花蓮豐濱港口
伊祐噶造
海洋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