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king Everywhere, Never at a Bank」金融創新教父 Brett King 在 2018 年的 Bank 4.0 一書中以一句話概括金融產業的未來發展,意味著銀行的服務與定位都將被重新定義,能夠提供金融服務的將遠遠不再只是金融機構;各式各樣的金融服務將更貼近我們的生活,像是透過個人的汽車設備、語音助理等直接進行金融行為。

Bank 4.0 已不再只是紙上談兵,台灣多家金控早已抓住金融轉型的浪潮,金管會也逐步鬆綁資料共享法規因應產業的變遷。然而,長久以來都被認為是嚴謹保守的金融業,到底該如何在科技的輔助下玩出新花樣、解決長久以來都無解的問題、利用科技金融促進人類生活的進步?

在《科技職涯》Podcast 第二季的第 29 集中,我們邀請到中國信託數據暨科技研發處處長 Friedman 和數位金融處經理 Wayne 來和我們聊聊他們所看見、實際參與的金融科技創新應用,並和我們分享什麼樣的人才將可以在這波趨勢中乘風破浪!

Podcast 各節摘要
03:20   Bank 4.0 在台灣的趨勢與應用 
05:00  何謂金融服務的「碎片化」?金融產業如何因應? 
08:25   台灣的金融業發展有什麼樣的優劣勢
12:00    疫情對於台灣金融市場的影響?
14:55    身處金融業的中信如何招募科技人才?
19:45    中信的數位轉型實例分享
22:40   Wayne 分享團隊的異質性對於創新以及專案推進的幫助
28:05   除了人臉辨識,中信的 AI 技術還有哪些應用?

34:40   中信如何維繫團隊的創新能量?
39:10    中信的 MA program 今年新增的「科技金融組」有什麼特色?
41:40    MA 出身的 Wayne 分享自身經驗與收穫

Bank 4.0 in Taiwan

在 Brett King 的 Bank 4.0 中分析了科技的日新月異對於金融產業升級轉型的巨大影響,從 Bank 1.0 到 4.0,每個階段轉化所需的時間從 400 年縮短到 40 年,甚至是 5 年。2020 年的肺炎疫情無異加速數位轉型的進行,並造成許多無法逆轉的改變,Friedman 就提出了三個方向:往數位走,每個銀行、金融業都在數位化和提供無接觸式的服務;往外走,比起單打獨鬥更傾向整個生態圈的互利共生,競品、異業合作增加;往科技浪潮走,中信內部稱「ABCD」,意指「AI、Blockchain、Cloud、Data」。

金融服務「碎片化」,大企業攜手新創百花齊放

Wayne 則提出「金融服務碎片化」的觀察,因為提供服務的廠商多元、客戶的需求多元,不再像過去要求單一完整的產品。以汽車險為例,過去保險方案以年為期,如今可能因應客戶雖然自己不買車、卻有短期的用車需求而想要投保,出現了以天、以週、以里程等等計費的方案,而在數位化的場景下,投保也變得容易。金融產品如今更像是一小塊一小塊的模組,供客戶自行選購搭配。

同時,蓬勃的競爭也讓金融產業加速成長。可以提供金融服務的不再只有銀行、金控公司,很多自身掌握技術或是 insight 的新創公司雖然只是 target 很小的需求、痛點,但是因為做得很深很完整,使得客戶高度黏著,反而是大型的金融機構需要尋求合作。

台灣金融產業觀察:高度數位化、基礎設備完善

插旗海外不少國家的中國信託,觀察到台灣最大的競爭對手有兩個,一個是毫無疑問,各項資源都很豐厚的中國,另一個則是東南亞。東南亞市場除了人口基數以及市場都很龐大以外,Wayne 也分享「仍有待提升空間」其實是一個重要的機會點。

舉例來說,中國的微信支付以及螞蟻金服之所以可以發展得如此耀眼,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原先的金融服務不夠普及、數位化,致使乘著網路之便的微信和螞蟻金服可以掌握尚未被滿足的需求、成就大幅度的成長。

回過頭分析台灣,除了市場淺碟,也因為數位化程度頗高,使用者對於服務和體驗的要求都很高,在這樣的前提下要存活,甚至是突破重圍、創造高度的成長都十分不易。因此,Wayne 建議有意願在金融產業闖蕩的求職者,可以加入資源多、有能力接軌國際的企業,才能有更多挑戰和試驗的機會,也能夠接觸多元的市場。

想了解Friedman & Wayne 在金融產業的豐富經歷嗎?
快來看看 Friedman & Wayne 完整的 profile!
如果你也喜歡他們的 profile,歡迎使用 CakeResume 製作獨一無二的 profile 和履歷 🙌🏻

目標:我們是一間科技公司,只是剛好有金融執照

2020 年,政府因應疫情推出的紓困振興方案,讓 Friedman 深深慶幸中國信託一直以來對於數位轉型的堅持。中國信託和其他同業都把紓困當作壓力測試的難得機會,那時中國信託同仁需要在短短幾天內處理兩年的業務量,運用了大量的數位流程、工具、工作方法,以期建立一個典範的作法。他感受到過去投資在數位的資源很有意義,而這樣的影響力如果是發生在常規的業務發展中,將可能造成多麽巨大的破壞力,或是帶來多麽可觀的成長動能。

混血團隊打造使用者最需要的產品

除了內部營運數位化以外,客戶所使用的產品當然是更重要的,為了貼近使用者的需求,身為數位金融處經理的 Wayne,與我們分享他的一個重要專案—中國信託 Homebank APP 中的金融語音助理「小 B」。可以把小 B 想像成金融服務專屬的 Siri,它能夠理解使用者的語音指令,完成轉帳、帳務查詢、信用卡消費明細查詢等動作。

對於 AI 語料訓練來說,至少需要 10,000 句以上才能達到一定的準確度。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Wayne 一位熱愛程式 DIY 的同事開發了一款簡單的 LINE 聊天機器人,僅有記帳與查帳兩種功能。他們邀請全公司的同事一同使用,在短短的 3 週內就搜集完畢原先預計要花費數個月的數據。

如今,小 B 可以聽懂 40-50 種在 app 內常見的交易指令、4000 多種商家的名稱,使用者已經超過 70 萬,更是拿到了專利。

「關鍵是團隊的異質性夠高。」Wayne 強調,在數金團隊中有像他一樣了解金融業務、使用者需求的商管人才,也有執行力超高的工程人才,兩者合作就能發揮 1+1>2 的效果。

MA 出身、現任中國信託數位金融處創新一部經理的 Wayne 分享商管背景出身的自己如何與科技人才合作打造創新產品。

投入區塊鏈、超過 20 種 AI 核心:找到落地之處跟掌握技術一樣重要

中國信託在 2016 年成立區塊鏈實驗室、2017 年加入當時最大的國際聯盟 R3,有很多機會與國際大行合作國際應用的共同規格。2021 年年初,中國信託更與臺南紡織合作完成台灣與越南區塊鏈信用狀交易的試行,將跨國貿易所需的人工、紙本傳輸和驗證流程全數位化,將每次的交易時間從 2-3 天縮短到瞬間完成,不僅可以大幅減少因為程序延宕而被擱在港口的貨物所造成的倉儲成本,更有助於台商響應新南向政策。

對於技術,除了時刻更新掌握,中國信託也非常注重實際的落地應用。在目前已開發出來的 20 幾種 AI 核心中,Friedman 給予團隊的目標是每個核心都能至少有 20 次的復用(reuse),而這 20 幾種核心又可以分為三大類:

  1. 機器視覺:讓電腦具有跟人類一樣的視覺識別能力,能夠認得懂人、物、字跡、情緒和表情等。
  2. 機器對話:讓電腦具有聽說讀寫的能力,目標為聽得懂意圖、指令、能夠給予回饋和建議。
  3. 機器思考:目標為讓 AI 能夠思考,包括預測客戶需求、投資預測、CRM 升級等。

除了應用在產品創新和提升體驗,中國信託也曾和台大進行產學合作,延伸到對微表情、情緒的研究,預估可應用在 ATM 以識別情緒和眼神緊張的詐騙車手,達到除弊的成果。雖然技術推陳出新,Friedman 坦言,人臉的應用相對敏感和狹隘,在隱私權備受重視的趨勢下,將會觀察客戶的接受程度逐步推出。

中國信託數據暨科技研發處處長 Firedman 分享如何並重技術更迭以及落地應用。

金融業如何吸引科技人才進駐?

豐富大數據、貼近生活的應用

儘管科技金融如今發展得如火如荼、成為求職者趨之若鶩的產業,然而,金融業長久以來都給人嚴謹保守的形象,第一批加入金融業的科技人才們,看到的機會是什麼?

Friedman 舉例,去年加入中國信託數據研發處擔任副總的宋政隆博士,便是典型的科技人才轉戰金融業的例子。擁有資工學士、碩士以及電機博士學位的宋政隆有創業經驗、曾服務於台灣知名科技公司、與大型醫療院所合作推出全台首位人工智慧醫療服務 LINE 聊天機器人,擅長大數據架構、雲端開發、雲端資料加密等技術。

Friedman 分析,金融業的「數據金礦」對於科技人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而且這些數據全由使用者累積而成、與人高度相關,這樣接地氣的資源,有時比厲害的技術還要重要。

「想要做能夠改變人類生活的產品。」宋政隆在加入中國信託之際,也曾在面談時分享金融業對於自己的拉力:ATM 提款、信用卡支付、匯款,每個行業都有金融業能夠應用的產景,到處都可以做破壞式創新的嘗試。

延攬各領域的佼佼者,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

從宋政隆博士的例子可以看到,中國信託十分看重讓自己維持技術的領先,也因而積極延攬各方「大神」,希望借助這些卓越的人才發揮火車頭的效應,吸引更多相關領域的優秀人才。

除了讓人才本身互相吸引和聚集,中國信託也主動地改變內部政策、調整為科技人才更為習慣的工作文化,像是不需穿著正裝、開放彈性的上班時間等,以期在軟實力以及硬實力,都能夠成為科技人才的理想雇主。

金融人才+科技人才,力求創新的全民 DNA

在中國信託的數據團隊中,有 60% 是從外招募的創新、科技人才,40% 是熟悉金融業的內部人才以及每年加入的 MA 新血。金融人才熟悉監管法規、金融流程、客戶需求,能掌握最需要被解決的痛點,科技人才有技術、有執行力,也有不同於金融業、能夠打破既有框架的思維,兩者的合作,常常可以把從前做不到的事情變成可能。

金融業作為高度監管的行業,想要推動產業進步,企業的主動嘗試必不可少。因此中國信託十分重視人才的創新能力,更推出全金控的「創新王」競賽,讓員工不分部門跨單位組隊、提出創新的 idea。而這些 idea 可能不只是紙上談兵,而是有機會實際落地應用。中國信託規劃專門的創新基金給優勝的提案,現在也已經有提案成為實際上線的產品。

Wayne 與 Friedman 侃侃而談科技金融人才的招募以及中國信託內部的創新能量。

中信科技金融 MA:一個大膽創新的金融業舞台

中國信託 MA program 始於 2004 年,是業界極具口碑的計畫之一。今年更依據產業的更迭以及市場需求,融合過去以科技人才與數據、AI 為主的「數據科技組」、以金融人才及業務為主的「數位金融組」,再新增專注於資訊資安的「科技管理組」,三組合成為「科技金融 MA」。

MA 將會在第一年於不同的單位輪調、了解金融業的運作,對於科技金融的 MA 而言,則是可以一窺數位金融的全貌,包括業務、技術、合乎資安法規的 IT 開發與實際試驗和落地等。MA 出身的 Wayne 深有感觸,在這段時間內所累積的人脈更是未來職場的珍貴資源。第二年,MA 可留任自己最有興趣的單位,開始專業的深耕。

2 年 MA Program:扎實高壓的快速通關

曾為個人金融 MA 的 Wayne,也與我們分享 MA program 中的專題訓練對自己的顯著幫助。

主管會給予一個實際在業務遇到的痛點作為題目,MA 需要針對這個問題做一個解決方法的報告。過程中需要思考的有:理解產生問題背後的原因、為什麼要解決這個問題、解決方法是什麼、解決方法是否有可執行性、解決方法需要花的成本與產生的效益為何 ... 等等思維邏輯的訓練。

整個過程非常高壓,但可以建立職涯初期需要具備的關鍵思維能力,對於新鮮人來說彌足珍貴。MA 乘載著中國信託對於人才的高度期待,因此中國信託也不吝於提供各式各樣的大量資源,協助 MA 以最短的時間大量吸收與反饋成長、成為搶手的金融業人才。

只要具備大學學歷而且對金融業充滿熱忱,有企圖心、抗壓力、創新的精神,都可以應徵中國信託的 MA program,不拘工作年資與經歷。如果你也對於挑戰樂此不疲,歡迎到 官方網站 了解 2021 中國信託 MA program,或是事不宜遲,馬上投遞你的履歷吧!

更多關於中國信託 MA program 的資訊,歡迎追蹤粉絲專頁「CTBC Careers」。

更多人才的精彩分享,敬請鎖定 CakeResume 的《科技職涯》Podcast!

《科技職涯》是由 CakeResume 創立的 Podcast 廣播節目,專門邀請在科技、數位和新創領域的工作者來分享職涯趣事及觀點,每週三固定更新,目前可以在 KKBOXSoundOnSpotifyApple PodcastGoogle Podcast 上收聽,歡迎追蹤 


contributor

Jo Chiu

A thinker enthusiastic about marketing, design and stories ✍🏻

Welcome to contact me via LinkedIn

Build a Resume for Free

Download Free PDF Resume


Real Resume Examp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