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的創業之路:前 Dropbox&Facebook PM Wen 的新創與 PM 歷險

你曾想過要創業嗎?你會負責哪些項目?是產品、業務還是行銷?你有夥伴可以一起分擔嗎?還是你有能力一人身兼多職?

創業是高風險的事,也因此常聽到創業被鼓勵是年輕人的事。如果你擁有理想產業的核心能力,創業似乎會是一件成功機率相對大的事情。也因此,《科技職涯》Podcast 第 18 集的來賓 Wen,在碩士一畢業後就和幾位同樣具備技術背景的朋友一起創業。對於他們來說,開發產品並不是難事,但他們無法回答更為核心的問題:為什麼要做這個產品?

隨著公司繼續經營,種種通常是產品經理所要處理的問題浮現,Wen 發現這已經不是技術可以解決的了。結束第一次創業後,Wen 先後在 Dropbox、Facebook 等公司擔任產品經理,並於今年 10 月離開臉書,開始了第二次創業。想知道各類型的科技公司帶給他哪些身為 PM 的 know-how 嗎?想知道他在兩次的創業中有什麼心得嗎?豐富的分享都在本集《科技職涯》Podcast!

Podcast 各節摘要
01:50  Wen 是如何發現自己不想當工程師、找到 PM 熱情的?
06:10  Wen 觀察的產品經理有兩種
08:55  身為 Growth PM 時,是怎麼做市場大小的評估的?
11:20    Wen 覺得自己是哪一種產品經理?
13:30   Wen 是否曾經有為了抓準時機點而做出對/錯的決定?
17:05   加入早期階段的新創該注意什麼?
22:55  逆向思考可以成就好的決定,但要如何避免為了逆向思考而逆向思考?
26:30  第一次創業的經驗
27:40  第二次創業的心境
29:30  第二次創業的題目
31:10    擔任工具型的產品經理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33:35   工具型產品如何教育使用者?
35:15    請 Wen 跟我們分享去年 1 月進行的無酒精實驗「Dry January」

Wen 是怎麼成為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的?

第一次創業:打造產品不難,難的是「為什麼」

2014 年,Wen 剛從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電機系碩士畢業。已經打定主意要與幾位朋友創業的他,從東岸搬到西岸,開始打造自己的手機社交遊戲產品。而在產品的初版完成,進入後續的行銷、優化等經營時,Wen 與他的團隊發現自己心中浮現了很多疑問,而這些問題似乎不再能夠用工程師的專業去解答:

「為什麼要做這個產品?使用者是誰?他們需要什麼?什麼樣的產品可以滿足使用者的需求?」

在整個產品開發的流程中,他們似乎過度套用方法論,而非習得其中精髓並延伸出自己的 insight。初入職場的 Wen 和朋友感受到了瓶頸,此時也適逢資金即將告罄、簽證問題等困境,因此他們決定忍痛結束這個事業。

後來,因為有創業經驗,Wen 進入了由 Andreessen Horowitz、Google Venture 和 Menlo Venture 所投資的 Percolata 擔任 PM,並與同為 PM 出身的創辦人以及資深的 PM 同事交換不同世代的經驗和觀點。同時,他也持續與在 AME Cloud Ventures 中擔任投資者的 mentor 保持聯繫,以及因工作上的機會結識了 Google 一名資深的 partner Ken Norton。從這些前輩身上,Wen 更加認識了產品經理的角色、工作內容以及其在矽谷與科技業的重要性,他發現自己對於這個一直問「為什麼」的角色感到很有興趣,也發現產品經理的能力是當初創業時所缺乏的部分。

比起專業技術,產品經理更應該:

1. 思考是否能承擔「拖延決定的時間成本」

作為一名產品經理,分配資源是最優先的任務,包括金錢、人力、時間等,每個決策都攸關產品甚至是整個企業的走向,而錯失一個商業良機的成本極高,可能導致個人失業或是公司倒閉。因此,為了避免做出錯誤的決定,產品經理可能會花很多時間在收集資料、分析數據、進行細節的實驗等。因為缺乏經驗、擔心主觀意識導致出錯而花費過多精力在收集資訊,可能會讓團隊的士氣低落,甚至錯過市場機會。

儘管如此,趕上決策的時間點也並非一定是完美的結果。Wen 舉例,過去他在 Dropbox 時,因為上市公司會有財報及營收的壓力,會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達成目標,而在資源、時間、資訊不足的情況下,難免會做出不甚完美的決定。雖然完成了財報的數字目標,卻可能犧牲了其他方面的表現。

2. 逆向思考

追尋菁英的腳步、複製成功經驗,並非容易的事情,卻因為是已知的事務而能夠有一定程度的預估。考取名校、選擇有錢/前景的產業,固然可以讓我們成為世俗價值中的成功者,然而,也僅是加入了一群早已存在、與自己樣貌差不多的群體。

高風險高報酬是永恆不變的真理,如果想要出類拔萃,勢必要探索未知、成為先驅者,才有可能挖掘到市場尚未驗證過的機會。Wen 分享他在 Dropbox 的 mentor 告訴他的一段話:

你要成為一個好的產品經理,要 ”sail into the wind” (逆風而行),而非一直順風而行。公司在起飛,也就是順風而行時,你的決策就算錯誤,公司還是會成長。如此一來你無法驗證自己的決策,你就永遠不知道你是對或錯。不知道你是對或錯,你就沒有學習成長。

然而,該怎麼確定自己的逆向思考是合理的、而非純粹為了反骨而行?

Wen 解析,這其實是個很科學的問題,他建議大家可以參考物理學中的「第一原則」出發,意指從基本的、無法被修改、刪減的定律與基本事實(Fact),不增加任何的假設或是經驗法則,僅根據事實推論後產生新的價值。

近年推廣第一原則最著名的大概是特斯拉的 CEO Elon Musk。在特斯拉的電動車問世之前,電池的高成本以及緩慢的降價速度,使得專家們對於電動車的普及與流行嗤之以鼻。

然而,Elon Musk 卻不這麼認為,他屏棄現有的技術,將電池組分解,得到構成電池的最基礎材料:碳、鎳、鋁及其他聚合物,也就是製造電池的基本事實(Fact)。並且觀察除了金屬以外,製造電池的成本其實還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人」,而這部分則是有很大的優化空間與機會。因此,在保留無法省去的基本元素之後,Elon Musk 和團隊推翻了不少既定的作法,也因而誕生了能夠被市場接受、今日的特斯拉電動車。

參考物理學中的第一原則來審視:如果你的想法沒有違背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值得一試的逆向思考。

你是哪一種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

在軟體科技業中,產品經理常被期待擁有工程師、設計師等經驗,卻也不見得要有一定的專業才能成為產品經理,根據 Wen 的經驗,產品經理有以下兩種:

1. 具備專業能力

除了軟體產品本身的核心能力以外,來自不同產業的經驗也可以幫助一個工作者成為產品經理,例如來自金融界所以知道該如何建構金融產品;來自農業的人也可以把相關的知識帶進數位產品。

2. 很會整理資訊

除了主要的工程、設計、用戶研究以外,產品經理還會需要跟公司內的不同部門進行橫向合作,包括銷售、行銷、客服、財務等等。

面對各方提供的大量資訊,產品經理最大的價值是把需要的資訊整理給需要的人,問出對的問題、讓團隊受到啟發,找出接下來要做的事以及需要改變的方向,對不同的部門都能產生正向的影響力。

工程師出身的 Wen,則不像一般的想像是第一類型的產品經理,而是根據團隊特質、對產品的了解程度而定。以加入 Facebook 為例,當時做的 search 產品是他完全沒有經驗的,團隊中卻有其他 PM 有多達 10 餘年的經歷,相較之下 Wen 的角色就會偏向第二種產品經理。他負責大量的溝通,整理過去以及分散在各地的資訊,不僅幫助自己了解,也能在重述給新人時再多一次的學習。

日積月累之下,儘管擔任 PM 的年資相較淺,Wen 已經有能力跟工程團隊有良好的溝通,並且培養了產品直覺(product sense )、產品敏銳度(product acument),此時的他就成為了第一種:具備專業能力的產品經理。

Wen 是如何從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走上創業之路的?

2020 年 10 月,在疫情肆虐、人人自危的情況下,Wen 勇敢地離開了 Facebook 的穩定工作,開始了第二次的創業。

與第一次創業相比,雖然還是有很多事情不瞭解,像是募資、擴張團隊、如何前進亞洲市場等,Wen 對於自己還有團隊做的事更有信心,也更能夠預期產品開發、行銷的過程,知道該如何下決定。 創業從來都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是對於 Wen 來說,工作就是應該選擇那些讓自己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事情,才能學到最多東西。

第二次創業

這次創業,Wen 瞄準的是 SaaS 的工具型軟體。從前的溝通以實體拜訪、打電話、寄 e-mail 為主,現今「傳訊息」才是主要的方式,大家也越來越習慣使用 LINE、WhatsApp、Slack 等通訊軟體,於是 Wen 計畫朝這個需求鑽研。而 SaaS 能夠幫助更好的數位產品出現,盈利模式也有很大的前景,亦是他選擇作為第二次創業題目的原因。

SaaS 工具型軟體的挑戰:使用者轉移成本高

做工具型軟體,尤其是新的產品,最困難的就是說服使用者使用你的產品。Wen 舉 Dropbox 跟 Google Drive 為例。同樣都是雲端儲存空間以及文件協作,在特定的使用量時,Google Drive 的費用較 Dropbox 低,但是使用者若是已經習慣使用 Dropbox,就會懶得轉移。

即便新的產品可以幫助生產力增加,也不一定是每位使用者最重視的事情。如果新的產品沒有到超乎期待的優秀,使用者不見得願意學習新的工具,更別提要將整個團隊都遷移。

SaaS 工具型軟體如何教育使用者

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一般來說,端看產品的銷售方式為何,可能是借助 Sales 的力量,或是 onboarding 流程的設計與優化。

Wen 舉了一位同在 Workplace 的 Director 所舉的例子:Workplace 就像是一個超級大的別墅,裡面有很多家具、房間,但是使用者一進來就會覺得格格不入,因為他們在尋找的是私密、有溫度的空間。

因此,Workplace 要做的就是重新擺設家具,並針對使用者在意的特點去做規劃,像是先在玄關擺上讓人感到溫暖的元件和簡介,並利用長廊介紹產品,引導使用者一步步開始使用、一步步體現產品的價值。

提供使用者他們所需要的,而不是單方面灌輸對方我們所能提供的,才能達到真正有效的溝通。

早期新創的招募

Wen 本身擁有不少新創經驗,首次創業結束後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擁有數個知名投資人的新創 Percolata,而他也想藉由自身經驗,給予正在考慮加入早期階段新創的求職者們幾個建議。

1. 對創辦人及團隊進行完整的調查

這點對於台灣的求職者來說可能蠻新鮮的,以往只有聽過公司會對求職者進行 due diligence、reference check,沒想過求職者也可以反過來對企業進行調查。

新創公司,尤其是越小型、越年輕的,創辦人很大程度左右公司的文化及前進方向,如果有機會能夠與創辦人曾共事的同事(前公司、現公司的現任同事或離職同事)交流,便可以對這份工作有一定程度的預期。

2. 創投(Venture Capital)的知名度不代表一切

Percolata 的資金來自 Andreessen Horowitz、Google Venture 和 Menlo Venture ,VC 的知名度很大一部分加強了 Wen 身為求職者對於這間新創的信心。

然而,在工作多年後,Wen 才發現,行銷資源充足的 VC 可能是沒有資源或是人脈接觸到有價值的新創投資機會,因而需要仰賴大量的公開曝光,也更容易被業外人士所知。知名度不高的 VC 可能更為成功,只是沒有投注太多心力在做內容行銷。

3. 面試時盡可能詢問更多資訊、貼近現況

Wen 加入 Percolata 時,公司的營運其實已經出現瓶頸,創辦人也無心經營團隊,導致實際的團隊氛圍與面試時其實有些落差。

除了根據上面第一點所說,盡可能多方接觸來了解實際情況以外,Wen 也建議求職者可以主動提議與創辦人簽訂保密協定,並要求對方提供關鍵的數據和最真實的分析,像是銷售數字、實踐願景的難度、自己在實際加入後能解決多少最重要的問題...等等。

與 PM 思維相符相成的生活態度

Dry January

從研究所到美國研讀開始,Wen 已在美國生活近十年,因應社交需求與生活習慣改變,酒精成為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因為一次旅行中的出糗,讓他重新審思酒精在生活中的配比,也因此下定決心要嘗試一個月無酒精的生活,稱為「Dry January」。

在戒除酒精的一個月中,Wen 的確感受到自己的記憶力變好、心情變穩定、睡眠品質提升。一月結束後雖然恢復了喝酒的生活,卻在每次喝酒時都能回想起當時戒酒的好處,無形中改變了原先的飲酒習慣。

除了戒酒一月,Wen 也常在日常生活中嘗試新的事物,親自去體會不同的作法。像是飲食和運動,雖然已有眾多醫學文獻,但仍然有很多等待解答的空間,因此他會親身嘗試、感受和記錄成效,並享受整個了解自己的過程。

就像當個 PM 一樣,永遠都有收集不完的資訊,與其坐等擁有 100% 把握的那刻來臨,不如起身動手做,才能搶佔先機!

更多人才的精彩分享,敬請鎖定 CakeResume 的《科技職涯》Podcast!

《科技職涯》是由 CakeResume 創立的 Podcast 廣播節目,專門邀請在科技、數位和新創領域的工作者來分享職涯趣事及觀點,每週三固定更新,目前可以在 SoundOnSpotifyApple PodcastGoogle Podcast 上收聽,歡迎追蹤 🎧

訂閱 CakeResume 人資週報,獲得:
  1. 雙週一篇趨勢新知
  2. 每季一本電子書
  3. 行銷招募的系統化做法

Resume Builder

Build your resume only in minutes!

Các bài viết khác bạn có thể quan tâm

Bài viết liên quan mới nhất
Phỏng vấn
thg 3 11 2024

【自介範例】吸引人的面試自我介紹怎麼說?4 技巧完美活用自我介紹

面試時的自我介紹要說什麼?怎樣的自我介紹才夠吸引人?自我介紹該包含哪些內容?有沒有成功的面試自我介紹範例或範文模板可以參考呢? CakeResume 統整了面試時自我介紹的 3 步驟、4 技巧與適合 6 類型求職者的自我介紹範例,一起輕鬆完成吸引人的自我介紹內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