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M Peter 的產品管理職涯:新創、跨國公司、To B、To C 通通包辦!

20 世紀末,網路興起、個人電腦的問世與普及,使得科技業開始在世界經濟中嶄露頭角。根據 PwC 在今年六月所公布的 2020 全球企業市值排名 的前十名中,科技業就佔了一半,包括 Apple、Microsoft、Amazon、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Facebook 及 Tencent(騰訊)。工業革命以來,創造全球經濟榮景的製造業逐漸退居配角,交棒由科技業主宰。

專注於人力資源與社群的 LinkedIn 也公佈了 2020 年幾個重要市場的人力需求。以美國為例,科技人才炙手可熱,尤其是資料科學、人工智慧、全端工程師等等技術人才。其中,與工程師密切接觸的 Product Owner,在過去五年中市場需求成長了 24%,顯示出除了工程專業以外,負責溝通、協調與管理又兼顧技術知識的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也被廣泛需要。

想知道產品經理都在做什麼嗎?在小而美的新創與跨國大型公司擔任 PM 有什麼不同?to B 端與 to C 端的產品做起來又有什麼不一樣?在《科技職涯》第二季的第 15 集中,我們邀請了在 Facebook 亞太總部新加坡擔任 Product Manager 的 Peter,來跟我們分享他豐富扎實的產品管理經驗!

Podcast 各節摘要

01:50   就 Peter 觀察台北、荷蘭、新加坡的職場文化有什麼不同?
03:30  不同的職場文化對於 PM 的職責有什麼影響?
04:40  Peter 是如何拿到 Booking.com 的荷蘭總部 offer?
08:05  為什麼會鎖定大型公司?
10:50   大型跨國公司有什麼特色?
14:40   請 Peter 和我們分享 Facebook 的面試歷程
20:10   請 Peter 分享目前在 Facebook 負責的產品
23:25   Peter 在 Facebook 裡面印象最深刻的是?
27:10   聽說 Peter 一剛開始加入 Facebook 的職稱並不是 PM?
29:15   想請問 Peter 對於組建社群、加入 mentorship program 的想法?
31:20   Peter 接下來有什麼樣的規劃呢?

軟體, 跨國公司, 新創, Booking.com, 海外職涯, 海外工作, 產品經理, 產品管理, Product Management, Product Manager, PM, Grab, iCHEF, Whoscall, Gogolook, Facebook

從本土新創到跨國大型軟體公司

如何跨出海外職涯的第一步?

在 Peter 近十年的產品管理經驗中,前六年先是在以 Whoscall 著名的新創 Gogolook,爾後又任職於 to B 端的 iCHEF。兩家都是台灣本土優秀的新創,也都期待能夠立足台灣、放眼世界,但是對於資源有限的新創而言,要前進新市場並不容易,像是理解海外市場需求、跨文化管理、在地化執行,對於小而美的新創都很辛苦,團隊也經常在犯錯中學習。

因此,想要豐富自身視野與經驗的 Peter,希望能夠到跨國企業歷練。在當時(2017 年)海外工作的風氣沒有今日如此興盛,Peter 回憶那時沒有什麼資源和人脈可以利用,但好在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英文能力,因為原先有出國唸書的計畫,持續都有在練習。

準備面試時,Peter 會針對公司、產業、職缺做深入的研究,通常可以整理成至少 5-10 頁的 Google Docs。除了了解對方,也要對自己的經驗和強項瞭若指掌,包括管理過的專案、協調衝突的方式、領導團隊的原則和實例等。此外,產品經理最重要的 Case Study 也絕對是準備的重點,Peter 會在過程中不斷問自己「為什麼?」

準備好滿滿的 QA,除了幫助面試時對答如流,也能持續訓練自己思考。

看更多產品經理面試分享:  你今天 Spotify 了嗎?先來聽聽產品經理 Ashley 在瑞典總部的新鮮事

重視文化與價值的跨國大型公司

Peter 分享自己在加入 Booking.com、Facebook 的第一天都不是馬上開始工作,而是先參加了至少一天的 Orientation,了解企業文化和願景。當天也會有各部門的主管介紹自己以及部門現況,幫助新成員建立與公司的連結、信任感。了解整個公司的概況、回到所屬部門後,也會有自己的 on-boarding 流程,可能是要完成一些任務(check-list),認識特定的人、看完特定的文件等等。

完整的 on-boarding 流程,可以讓新進員工更了解公司既有的工作方式、團隊目標,有助於未來共事順暢,更重要的是幫助新成員了解公司信奉的文化與價值。並且可以顯示公司對每個員工都有同等的重視,讓新成員能夠感受到被接納。

除此之外,歐美公司常見的 all-hands 會議也是 Peter 在海外工作的新體驗。規模達上千人的公司,許多同事根本不曾說過話,更遑論了解彼此的工作狀況。all-hands,意指所有人都能舉手發言,都能夠向主管、老闆發問的會議,用意是確保大家秉持著同樣的價值往相同的目標前進。除了工作內容本身,Peter 也常在 all-hands 會議中參與價值層面的討論,像是「我們真的是一間科技公司嗎?」這樣子挑戰工程文化的問題,或是向主管指出領導層女性比例太低等等。

應接不暇的工程師發問

即便 Gogolook、iCHEF 已經是企業文化開放的新創公司、同事間交流頻繁,但是等到 Peter 加入總部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 Booking.com 時,他才真正體會到什麼是源源不絕的發問是什麼樣子。

根據 Peter 的觀察,在亞洲工作時,PM 被期待訂出明確的規格,讓工程師、設計師的協作能夠最有效率,同事們的發問也常是圍繞著如何增加效率(how)。然而,在荷蘭時,團隊常會問很多 “why” 的問題,像是「這個功能與公司願景有關嗎?真的能解決使用者的問題嗎?為什麼要做這件事?」PM 不需要專注於細節規則的規劃,而是要清晰地定義問題還有能夠產生的價值。

軟體, 跨國公司, 新創, Booking.com, 海外職涯, 海外工作, 產品經理, 產品管理, Product Management, Product Manager, PM, Grab, iCHEF, Whoscall, Gogolook, Facebook
Booking.com 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總部(圖片來源:HofmanDujardin

傳聞中的 Facebook PM 工作是什麼樣的?

還記得在《科技職涯》第二季的第 12 集 中,來自 Instagram 的 Jacky 曾經讚嘆過 Facebook 的 PM - 工作繁重又要管理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工程師,軟硬實力都令人敬佩。今天 Peter 將要為我們揭開 Facebook PM 的神秘面紗!

繁複的 Facebook 面試關卡

除了基本的履歷、人資訪談以外,每位要進到 Facebook 的成員還需要經歷至少五道面試關卡,Peter 簡單將大致的內容與我們分享:

(1) Product Sense

首先,面試者需要展現自己是否有能力將模糊的需求轉化成具體的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法。問題通常都會很生活化,像是為小孩設計一款 messenger、為盲人設計一款鬧鐘。「為什麼解決這個問題很重要?TA 是誰?TA 遇到什麼問題?哪些問題最關鍵、怎麼評估?哪個解決方法最好?」在大概 35 分鐘內,面試者需要經歷以上的思考流程,最後現場畫出 flow、wireframe 等。

(2) Execution(Decision Making)

這關的問題可能會比較 general,像是為 Facebook Lite、Instagram Story 設定一個目標:「為什麼這個目標很重要?如何達成?如何衡量?」完成前述的目標設定後,有時也會有進階、假設性的問題,像是:「如果有五分鐘可以和 Mark Zuckerberg 報告,會怎麼進行?」這關主要是觀察面試者決策的邏輯與能力。因為除了實際開發產品,身為 PM 最重要的就是在團隊充滿想法的時候,根據現有資料與市場需求做出最好的決定。

(3) Leadership and Drive

前兩關會在線上及 onsite 各進行一次,緊接著就是只會在 onsite 進行的重要關卡:領導能力。作為 PM,要管理一群能力優秀、很有想法的夥伴,又要管控時程以及大量的內外部溝通,絕對不是一個消極的人能夠應付的。除了做好工作,這關也會觀察面試者作為領導者是否具備驅動團隊的能力,像是在工作上支持夥伴、激勵彼此成長等。

在 Facebook 的挑戰與新鮮事

9 萬多位 Facebook 員工使用的內部產品(Internal Product)

與一般人所熟悉的 Facebook、Instagram 不同,Peter 負責的是僅提供 Facebook 員工使用的 Internal Product,主要目的為協助員工提升生產力、專注在工作上。例如在員工電腦壞掉時,能夠即時提供幫助,讓員工用最少的時間和心力處理,盡快返回工作崗位上。

與數十億的 Facebook 用戶相比,Internal Product 的使用者當然是少了很多,但是 Facebook 一樣重視。事實上,Peter 在一開始應徵 Facebook 時的職稱並不是 PM,反而是在加入後三週,公司決定要調整 Internal Product 的定位,提供與 Consumer Product 同等的職級和資源。畢竟,也許 Internal Product 就是下一個能夠問世的產品,誰知道呢?

與優秀人才跨國協作

雖然 Booking.com 是跨國企業,90% 以上的產品開發都還是在阿姆斯特丹總部,而 Facebook 在全球有遍佈數洲的研究中心,是真正的跨國協作,因而會議效率、時間管理是很大的挑戰與課題。

身為 Facebook 的 PM,最特別的大概是擁有一群積極的工程師。Facebook 的工程師不僅很會問問題,也擅於提出自己的想法、解決方案,主動領導團隊前進,補足 PM 可能遺漏的地方。除此之外,他們也重視自己的影響力,因而會從商業角度規劃產品, 與 PM 合作無間。


作為著名產品人社群 - ProductTank Taipei 的共同經營者之一,Peter 有感於自己在職涯早期,因為獨自摸索而碰壁和走了很多冤枉路,因而積極於社群活躍,希望能夠回饋更多後輩,長遠的未來他也希望能夠回台灣貢獻自己的能力和經驗。

除了社群交流,Peter 同時也是 mentorship program「問問先輩」中的其中一位先輩。歡迎大家追蹤 Peter 的 LinkedInMedium,或是到 問問先輩 與他深度交流!

有問題想要問 Peter 嗎?前往「問問先輩」讓 Peter 為你解答「產業現況、職能成長、履歷健檢」三個不同主題!

更多人才的精彩分享,敬請鎖定 CakeResume 的《科技職涯》Podcast!

《科技職涯》是由 CakeResume 創立的 Podcast 廣播節目,專門邀請在科技、數位和新創領域的工作者來分享職涯趣事及觀點,每週三固定更新,目前可以在 SoundOnSpotifyApple PodcastGoogle Podcast 上收聽,歡迎追蹤 🎧


訂閱 CakeResume 人資週報,獲得:
  1. 雙週一篇趨勢新知
  2. 每季一本電子書
  3. 行銷招募的系統化做法

Resume Builder

Build your resume only in minutes!

More Articles you might be interested in

Latest relevant articles
Interview Skills
Mar 11th 2024

【自介範例】吸引人的面試自我介紹怎麼說?4 技巧完美活用自我介紹

面試時的自我介紹要說什麼?怎樣的自我介紹才夠吸引人?自我介紹該包含哪些內容?有沒有成功的面試自我介紹範例或範文模板可以參考呢? CakeResume 統整了面試時自我介紹的 3 步驟、4 技巧與適合 6 類型求職者的自我介紹範例,一起輕鬆完成吸引人的自我介紹內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