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有技術才能 MVP?專訪《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社團創辦人曾仲平,讓社群成為你的創業能量!

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 Product Hunt, 網路, 創業, MVP, 社群, 科技, Podcast, Talent Connect, 科技職涯

你是科技迷嗎?每年必鎖定蘋果新品發表會、Google I/O 開發者大會、常常光顧募資平台 Kickstarter、Indiegogo 嗎?在科技產品上面投資不少的你,絕對不能錯過一個討論科技產品的人氣 Facebook 社團 -《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

《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是一個集結科技愛好者的社團,大家分享有趣或實用的科技產品,一起討論產品的起源、現況與未來發展。在本集的《科技職涯》中,我們邀請了這個知名社團的創辦人曾仲平,來跟我們分享他的經營社群的初衷與收穫 - 《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不僅是他基於個人喜好、工作需要所發起的社群,同時也是他驗證創業 idea 的 MVP。

仲平目前在 25sprout 擔任產品經理,負責的產品正是知名的企業級雲端問卷服務 - SurveyCake。財金背景出身的仲平,為何轉往網路產業發展?《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作為 MVP,他又有什麼經驗可以跟我們分享?

如果你也熱愛科技產品,或是苦於有好多點子卻不知道該如何驗證,推薦你本集的《科技職涯》!

Podcast 各節摘要
01:10   《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是怎麼樣的社團?
04:15    為什麼會把社團名稱取為「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
07:10    仲平為什麼會想要創立《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想要驗證什麼?
12:15     仲平覺得《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跟 Product Hunt 之間的差異是什麼?
20:15    仲平怎麼選擇分享的科技產品?平常如何獲得資訊?
24:30   早期在社團的發文頻率很高,仲平有什麼內容產製的撇步?
27:30    經營《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有什麼印象深刻的觀察?
32:10     經營社團的意外收穫
35:10     仲平對於「想要解決資訊不對等」的價值觀分享
38:30    財金背景但是沒有走上金融職涯的心路歷程
41:35     仲平對於自己「堅持細節」這個特質的思考
45:25    仲平如何練習「放掉一些」
46:40   仲平會有「資訊焦慮」嗎?如何面對這個狀態?

利用社團實踐 MVP - 《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

很多創業的點子都是起源於個人的需要,《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也不例外。熟悉軟體產業的人應該都知道一個國外知名的產品發表網站 Product Hunt,每天都會有不計其數的團隊或是科技產品愛好者,在這個平台上面分享有意思的產品,用以提升大家的生活與工作效率、激盪更多 idea。

身為產品經理、愛好科技產品的仲平,常常需要尋找合適的科技產品應用在工作、生活中,但他發現搜尋的成本很高,台灣也沒有類似 Product Hunt 的平台,於是他動念想要建立一個符合台灣、亞洲使用者需求的平台。但在大刀闊斧開發產品前,仲平先利用個人臉書發放問卷、調查身邊親友的需求與想法,歸納出可以利用「Facebook Group」作為 MVP 的管道。於是,《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誕生了!

第一階段的驗證:多少人有一樣的需求?

其實仲平心中已經為這個分享科技產品的平台取名為 Tech Tech,但是為了讓社團名稱可以更直覺,他借鑒了《哈利波特》系列電影《怪獸與牠們的產地》,將社團取名為《科技產品與牠們的產地》。然而,在經營一年多之後,仲平觀察到社群的形成還是奠基在這些科技愛好者,也就是説「人」還是很重要的,於是他微調社團的名稱為《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並沿用至今。

一剛開始建立社團時,仲平的主要目標是確認有多少人跟他一樣有大量搜尋、研究科技產品的需求。於是他先自己不斷地分享,並從互動中觀察大家對於這些分享的反應,慢慢收斂出哪類的產品、分享是大家比較需要的,漸漸抓住群眾的口味。

如何選擇分享的產品?

仲平在分享產品時,多半是由一個使用者的角度出發,不會太深究商業模式。實用性、趣味性、介面美觀程度都是他關注的要點,而他也特別重視產品背後是否為台灣的團隊。因為太多資源都被國外的科技大廠壟斷,所以他特別想要幫忙推廣 MIT 的科技產品。

若是從類別來看的話,一開始他著重分享跟商業、生產力有關的實用產品,但是後來發現生活化、無厘頭的產品能夠引起更多的共鳴與互動,因此後來也會交叉分享。同時,他會盡量避免有爭議性的產品,像是資安疑慮等,避免掀起負面爭論。

第二階段的驗證:大家在社團互動的動機是什麼?

「經營平台最難的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內容與使用者環環相扣的生態,決定了一個平台的成敗。一方面仲平自己本就不可能熟悉所有的產品類型,一方面他本就是想建立一個交流的環境、不打算把社團經營成自己的個人品牌,所以今年他改變策略、刻意減少主動分享。

雖然仲平的發文減少,但是因為第一階段的耕耘,社團的口碑逐漸建立,吸引了更多的個人或是團隊進到社團分享,使得社團的內容多元且穩定地成長。仲平很欣慰地說,現在社團中很多熱門的討論都已經不是他個人的貼文。有些團隊分享自己開發的產品,希望能創造知名度、獲得使用回饋;有人分享自己使用 Notion 的心得和技巧,期待可以建立相關的個人品牌;有人分享自己喜歡的遊戲,希望更多人可以加入創造網路效應。

此外,加入《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時需要填寫一份表單,裡面詢問了不少關於「打造科技產品、科技愛好者社群」等等議題的想法,讓仲平更了解各式各樣的需求。他發現很多人其實有很棒的 idea,但苦於沒有產品開發的能力而沒有實踐。所以他也想藉由這個社群的經歷跟環境,鼓勵大家分享自己的 idea、即便沒有技術也能開始 MVP。

就算仲平減少發文的頻率,社團仍能自發積極的互動,可以說是驗證了 Tech Tech 這個產品的潛力。

第三階段的驗證:這個社群中的人會需要哪些功能?

在《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的社員中主要可以分為兩類:想要分享資訊的人、需要獲得資訊的人。前兩個階段主要為大方向地定義這個平台所能滿足的需求是否存在、是否夠多以及需求產生的原因為何。得到初步驗證後,目前的第三個階段則是開始規劃 Tech Tech 這個產品的雛形,畢竟終有一天,Facebook Group 的功能無法再滿足所有的使用者。

什麼樣的功能是這群使用者需要的?哪些功能的重要程度足以吸引使用者付費?產品的商業模式為何?這都是現階段仲平與團隊正在思考與面臨的挑戰。

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 Product Hunt, 網路, 創業, MVP, 社群, 科技, Podcast, Talent Connect, 科技職涯
《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團隊側拍

如何快速吸收與產出大量的資訊?

前面提到《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創立的早期多是仲平自主發文,在頻繁分享的背後,他是如何有效率地吸受大量資訊再產出的呢?

  • 第一步:廣收素材
    首先,Google 搜尋關鍵字,並廣泛收集不同來源、媒體、觀點的資訊,全部統整在一個文件中。
  • 第二步:分門別類
    接著,將這些資訊分類,包括產品類型、團隊類型、想解決的問題、特色功能、使用方式、額外資訊等。
  • 第三步:換句話說
    開始吸收理解這些資訊,並用自己的語言轉譯出來。
  • 第四步:一致格式
    將內容填空到一致的發文格式中,如此一來便可在 15-30 分鐘內完成一篇產品的介紹貼文。

以上四步除了是仲平產出貼文的「偷吃步」,亦是他理解一個科技主題的方式。仲平舉例,之前他曾經需要討論自己完全不熟的 NFT 主題,他就是靠這個方式在短時間內掌握到核心的知識。他也建議大家在吸收知識時,應避免花太多時間在同一個資訊來源,不僅是因為觀點是否正確的考量,也可能是闡述方式是否適合自己,若是不適合,等於事倍功半。

而第一步將全部的內容收集在一起,快速獲得重點、消化理解,不僅可以讓資訊之間互相輔助,也可以增加理解的效率、避免花太多時間在重複的資訊或不適合自己的撰寫方式。

將吸收資訊的行為融入生活習慣中

仲平笑說自己很懶,其實不會主動去追科技媒體的報導,而是將吸收資訊的行為融入在生活習慣中。比如說 Product Hunt 有一個 Chrome 的插件,可以在新增一個 Tab 的時候自動顯示 Product Hunt 的最新排名與消息,就可以讓仲平在切換網頁的空擋補充新的訊息。

另外,他也很常使用社群媒體作為資訊來源的管道。比如說在 Facebook 上面追蹤 KOL、加入相關社團等,讓他就算是耍廢滑手機也能一邊吸收新知。

仲平如何看待與《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Product Hunt 之間的比較?

既然這個社團成立的啟發來自於 Product Hunt,對於產品的定位也接近,仲平自己認為兩者之間的差異為何呢?

聊到這個話題,仲平很坦白地說,兩者的願景、策略、Role Map 確實是相似的,自己身為後進者,若說追隨與模仿也確實是正確的。然而,Product Hunt 的願景是打造一個產品愛好者可以分享和找尋最新科技產品的地方,這是一個遠大的目標,所以可能性還是很多,比如說光是目標市場不同,就能夠讓產品之間產生巨大的差異。

另外,Product Hunt 在被 AngelList 收購後目前也正在轉型當中。受到 AngelList 的影響,Product Hunt 推出了廣告和「Ship」的功能(幫忙製作 Landing Page、利用 Survey 驗證 idea、幫助團隊找人才等等),已經開始有結合創投的味道,甚至是尋找投資標的,不再單純只是分享科技產品的平台。也因此,兩者之間的差異化其實有很多可實驗的空間。

仲平也分享了之前閱讀的一篇科技島讀所著的《社交資本論》中的觀點:Facebook、Instagram 等知名平台都是先用使用性、娛樂性價值吸引使用者加入,隨著使用者數量的增加、平台的普及,最後使用者會因為社交性價值而留下,這就是所謂的社交資本。

Product Hunt 一開始由社群先行,如今不再侷限人跟產品之間的關係(人主動去搜尋想找的產品),並在去年推出了 YourStack,由「人找到跟自己相近的人」,再「從相近的人中連結產品」,便是強化了平台的社交功能、期待使用者的黏著度能夠更高。

仲平自己則是認為,若是直接使用 Google 搜尋,結果往往是被大品牌或是業配很多的品牌佔據。一個平台需要深刻了解「人、產品、使用情境、使用方法」四個要素,才能真的幫助大家找到合適的產品。因此他先從 Facebook Group 這個 MVP 去探索和定義需求,未來預計會在 Tech Tech 的網站上面開放搜尋、篩選、投票、分享、會員、追蹤等功能。未來若要像 Product Hunt 一樣成為協助打造科技產品的工具,則會需要幫忙產品找使用者、找團隊、找投資等等的工具跟服務。

除了 MVP 以外的收穫

既然是社群,最重要也最棒的收穫當然是來自人。仲平坦言畢竟自己有正職工作,其實也數度想要放棄經營,但是每當這種時候,總是會發生一些事讓他又重獲動力。比如說獲得業界 Influencer、網紅、媒體等等的推薦;陌生的社員一口氣邀請了好幾百個朋友加入社團、社團內討論熱烈、有團隊得到很棒的 feedback、大家對於科技趨勢的熱情和溫馨分享(像是 Clubhouse 邀請碼)、各式各樣的合作機會(例如與數位時代的「創業小聚」合作《創業新聲代》Podcast),甚至開始洽談業配等等,對於仲平來說都是意料之外的收穫。

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 Product Hunt, 網路, 創業, MVP, 社群, 科技, Podcast, Talent Connect, 科技職涯
從財金背景到網路產業的仲平嘗試過哪些事? 來看看 仲平完整的 CakeResume!
如果你也喜歡仲平的 Profile,歡迎使用 CakeResume 製作獨一無二的履歷 🙌🏻

仲平所堅持的職涯價值

透明的資訊

仲平曾說過自己想要「盡可能解決這世界上各種資訊不對等的問題」,當時就讀財金系大三的他,發現金融業整體而言和自己信仰的這個價值有所衝突,所以開始思索是否可以解決資訊不對等且同時能創造新的商業模式。

於是他參加了 Hackthon 去 pitch 自己的點子,雖然當時完全沒有技術、設計、產品等背景,但是藉此機會他認識了完全沒有接觸過的網路產業,加上在 25sprout 實習的經驗,他覺得自己有打開新世界的感覺。網路產業的前景與可能性很吸引他,他也因而沒有踏上傳統的金融產業職涯。

兼顧廣度與細節

仲平自認是個龜毛的人,這個特質從他管理《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就可以看得出來,所有的資訊都分門別類,對於社團名稱和發文格式、空格等都有所堅持。他歸納這種堅持算是一種習慣、一種讓自己舒服的方式,並不是一定要被看見,但也不諱言這樣的堅持十分累人,工作上不免會拖累進度,更麻煩的是最後發現一開始就堅持在錯誤的事情上。

因此,經過職場多年的打磨,仲平現在已經有稍微寬鬆一些,讓自己的思考跟決策的廣度成長、只堅持不可忽視的部分。以前的他會認為自己要學會所有的技能才能夠全盤掌握、達成理想的成果,但是他終究不可能專精所有能力,所以他開始適度放手給別人做,自己擔任輔助跟決策的角色,也發現成果與效率可能更好。「體驗過這樣子做的美好就會越來越 open-mined。」仲平笑說。

找到資訊吸收的平衡點

資訊焦慮是現代人普遍都有的困擾,仲平分享自己以前也有所謂的「冒牌者症候群」,尤其是在網路產業,身邊的同儕進步快速、常常遇到高速成長的人,都讓他忍不住頻繁地追線上課程、報導資訊等等。

那段時間固然奠定了知識基礎,讓轉換背景的他能夠維持一定的成長速度,但是現在仲平練習不再讓自己被資訊所追逐。相比以前來者不拒,現在他會花些時間過濾資訊來源,選擇自己可以認同、可以理解的內容,讓接收的資訊精準且必要、找尋一個適當的平衡。

仲平 的精選書單

富爸爸,窮爸爸

Rich Dad, Poor Dad

Robert Toru Kiyosaki, Sharon L. Lechter

仲平的讀後感 📝
我的第一本理財啟蒙書,也是我大三轉換跑道的刺激點,但本書爭議較多、觀點也不完全正確,盡信書不如無書,千萬不能視為理財圭臬。

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 Product Hunt, 網路, 創業, MVP, 社群, 科技, Podcast, Talent Connect, 科技職涯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Norman, Donald A.

仲平的讀後感 📝
我的第一本設計啟蒙書,幫助一個財金系商學院學生,重新理解世界上「人」和「物品」之間的關係。

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 Product Hunt, 網路, 創業, MVP, 社群, 科技, Podcast, Talent Connect, 科技職涯

創新的用途理論:掌握消費者選擇,創新不必碰運氣

Competing Against Luck

Clayton M. Christensen, Taddy Hall, Karen Dillon, David S. Duncan

仲平的讀後感 📝
前陣子剛好在閱讀,用途理論的框架蠻能幫助自己反覆思考,究竟在解決「誰」的「什麼問題」。

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 Product Hunt, 網路, 創業, MVP, 社群, 科技, Podcast, Talent Connect, 科技職涯

更多人才的精彩分享,敬請鎖定 CakeResume 的《科技職涯》Podcast!

《科技職涯》是由 CakeResume 創立的 Podcast 廣播節目,專門邀請在科技、數位和新創領域的工作者來分享職涯趣事及觀點,每週三固定更新,目前可以在 KKBOXSoundOnSpotifyApple PodcastGoogle Podcast 上收聽,歡迎追蹤 :headphones:

訂閱 CakeResume 人資週報,獲得:
  1. 雙週一篇趨勢新知
  2. 每季一本電子書
  3. 行銷招募的系統化做法

Resume Builder

Build your resume only in minutes!

More Articles you might be interested in

Latest relevant articles
Interview Skills
Apr 17th 2024

【自介範例】吸引人的面試自我介紹怎麼說?4 技巧完美活用自我介紹

面試時的自我介紹要說什麼?怎樣的自我介紹才夠吸引人?自我介紹該包含哪些內容?有沒有成功的面試自我介紹範例或範文模板可以參考呢? CakeResume 統整了面試時自我介紹的 3 步驟、4 技巧與適合 6 類型求職者的自我介紹範例,一起輕鬆完成吸引人的自我介紹內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