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有技術才能 MVP?專訪《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社團創辦人曾仲平,讓社群成為你的創業能量!

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 Product Hunt, 網路, 創業, MVP, 社群, 科技, Podcast, Talent Connect, 科技職涯

你是科技迷嗎?每年必鎖定蘋果新品發表會、Google I/O 開發者大會、常常光顧募資平台 Kickstarter、Indiegogo 嗎?在科技產品上面投資不少的你,絕對不能錯過一個討論科技產品的人氣 Facebook 社團 -《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

《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是一個集結科技愛好者的社團,大家分享有趣或實用的科技產品,一起討論產品的起源、現況與未來發展。在本集的《科技職涯》中,我們邀請了這個知名社團的創辦人曾仲平,來跟我們分享他的經營社群的初衷與收穫 - 《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不僅是他基於個人喜好、工作需要所發起的社群,同時也是他驗證創業 idea 的 MVP。

仲平目前在 25sprout 擔任產品經理,負責的產品正是知名的企業級雲端問卷服務 - SurveyCake。財金背景出身的仲平,為何轉往網路產業發展?《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作為 MVP,他又有什麼經驗可以跟我們分享?

如果你也熱愛科技產品,或是苦於有好多點子卻不知道該如何驗證,推薦你本集的《科技職涯》!

Podcast 各節摘要
01:10   《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是怎麼樣的社團?
04:15    為什麼會把社團名稱取為「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
07:10    仲平為什麼會想要創立《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想要驗證什麼?
12:15     仲平覺得《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跟 Product Hunt 之間的差異是什麼?
20:15    仲平怎麼選擇分享的科技產品?平常如何獲得資訊?
24:30   早期在社團的發文頻率很高,仲平有什麼內容產製的撇步?
27:30    經營《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有什麼印象深刻的觀察?
32:10     經營社團的意外收穫
35:10     仲平對於「想要解決資訊不對等」的價值觀分享
38:30    財金背景但是沒有走上金融職涯的心路歷程
41:35     仲平對於自己「堅持細節」這個特質的思考
45:25    仲平如何練習「放掉一些」
46:40   仲平會有「資訊焦慮」嗎?如何面對這個狀態?

利用社團實踐 MVP - 《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

很多創業的點子都是起源於個人的需要,《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也不例外。熟悉軟體產業的人應該都知道一個國外知名的產品發表網站 Product Hunt,每天都會有不計其數的團隊或是科技產品愛好者,在這個平台上面分享有意思的產品,用以提升大家的生活與工作效率、激盪更多 idea。

身為產品經理、愛好科技產品的仲平,常常需要尋找合適的科技產品應用在工作、生活中,但他發現搜尋的成本很高,台灣也沒有類似 Product Hunt 的平台,於是他動念想要建立一個符合台灣、亞洲使用者需求的平台。但在大刀闊斧開發產品前,仲平先利用個人臉書發放問卷、調查身邊親友的需求與想法,歸納出可以利用「Facebook Group」作為 MVP 的管道。於是,《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誕生了!

第一階段的驗證:多少人有一樣的需求?

其實仲平心中已經為這個分享科技產品的平台取名為 Tech Tech,但是為了讓社團名稱可以更直覺,他借鑒了《哈利波特》系列電影《怪獸與牠們的產地》,將社團取名為《科技產品與牠們的產地》。然而,在經營一年多之後,仲平觀察到社群的形成還是奠基在這些科技愛好者,也就是説「人」還是很重要的,於是他微調社團的名稱為《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並沿用至今。

一剛開始建立社團時,仲平的主要目標是確認有多少人跟他一樣有大量搜尋、研究科技產品的需求。於是他先自己不斷地分享,並從互動中觀察大家對於這些分享的反應,慢慢收斂出哪類的產品、分享是大家比較需要的,漸漸抓住群眾的口味。

如何選擇分享的產品?

仲平在分享產品時,多半是由一個使用者的角度出發,不會太深究商業模式。實用性、趣味性、介面美觀程度都是他關注的要點,而他也特別重視產品背後是否為台灣的團隊。因為太多資源都被國外的科技大廠壟斷,所以他特別想要幫忙推廣 MIT 的科技產品。

若是從類別來看的話,一開始他著重分享跟商業、生產力有關的實用產品,但是後來發現生活化、無厘頭的產品能夠引起更多的共鳴與互動,因此後來也會交叉分享。同時,他會盡量避免有爭議性的產品,像是資安疑慮等,避免掀起負面爭論。

第二階段的驗證:大家在社團互動的動機是什麼?

「經營平台最難的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內容與使用者環環相扣的生態,決定了一個平台的成敗。一方面仲平自己本就不可能熟悉所有的產品類型,一方面他本就是想建立一個交流的環境、不打算把社團經營成自己的個人品牌,所以今年他改變策略、刻意減少主動分享。

雖然仲平的發文減少,但是因為第一階段的耕耘,社團的口碑逐漸建立,吸引了更多的個人或是團隊進到社團分享,使得社團的內容多元且穩定地成長。仲平很欣慰地說,現在社團中很多熱門的討論都已經不是他個人的貼文。有些團隊分享自己開發的產品,希望能創造知名度、獲得使用回饋;有人分享自己使用 Notion 的心得和技巧,期待可以建立相關的個人品牌;有人分享自己喜歡的遊戲,希望更多人可以加入創造網路效應。

此外,加入《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時需要填寫一份表單,裡面詢問了不少關於「打造科技產品、科技愛好者社群」等等議題的想法,讓仲平更了解各式各樣的需求。他發現很多人其實有很棒的 idea,但苦於沒有產品開發的能力而沒有實踐。所以他也想藉由這個社群的經歷跟環境,鼓勵大家分享自己的 idea、即便沒有技術也能開始 MVP。

就算仲平減少發文的頻率,社團仍能自發積極的互動,可以說是驗證了 Tech Tech 這個產品的潛力。

第三階段的驗證:這個社群中的人會需要哪些功能?

在《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的社員中主要可以分為兩類:想要分享資訊的人、需要獲得資訊的人。前兩個階段主要為大方向地定義這個平台所能滿足的需求是否存在、是否夠多以及需求產生的原因為何。得到初步驗證後,目前的第三個階段則是開始規劃 Tech Tech 這個產品的雛形,畢竟終有一天,Facebook Group 的功能無法再滿足所有的使用者。

什麼樣的功能是這群使用者需要的?哪些功能的重要程度足以吸引使用者付費?產品的商業模式為何?這都是現階段仲平與團隊正在思考與面臨的挑戰。

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 Product Hunt, 網路, 創業, MVP, 社群, 科技, Podcast, Talent Connect, 科技職涯
《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團隊側拍

如何快速吸收與產出大量的資訊?

前面提到《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創立的早期多是仲平自主發文,在頻繁分享的背後,他是如何有效率地吸受大量資訊再產出的呢?

  • 第一步:廣收素材
    首先,Google 搜尋關鍵字,並廣泛收集不同來源、媒體、觀點的資訊,全部統整在一個文件中。
  • 第二步:分門別類
    接著,將這些資訊分類,包括產品類型、團隊類型、想解決的問題、特色功能、使用方式、額外資訊等。
  • 第三步:換句話說
    開始吸收理解這些資訊,並用自己的語言轉譯出來。
  • 第四步:一致格式
    將內容填空到一致的發文格式中,如此一來便可在 15-30 分鐘內完成一篇產品的介紹貼文。

以上四步除了是仲平產出貼文的「偷吃步」,亦是他理解一個科技主題的方式。仲平舉例,之前他曾經需要討論自己完全不熟的 NFT 主題,他就是靠這個方式在短時間內掌握到核心的知識。他也建議大家在吸收知識時,應避免花太多時間在同一個資訊來源,不僅是因為觀點是否正確的考量,也可能是闡述方式是否適合自己,若是不適合,等於事倍功半。

而第一步將全部的內容收集在一起,快速獲得重點、消化理解,不僅可以讓資訊之間互相輔助,也可以增加理解的效率、避免花太多時間在重複的資訊或不適合自己的撰寫方式。

將吸收資訊的行為融入生活習慣中

仲平笑說自己很懶,其實不會主動去追科技媒體的報導,而是將吸收資訊的行為融入在生活習慣中。比如說 Product Hunt 有一個 Chrome 的插件,可以在新增一個 Tab 的時候自動顯示 Product Hunt 的最新排名與消息,就可以讓仲平在切換網頁的空擋補充新的訊息。

另外,他也很常使用社群媒體作為資訊來源的管道。比如說在 Facebook 上面追蹤 KOL、加入相關社團等,讓他就算是耍廢滑手機也能一邊吸收新知。

仲平如何看待與《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Product Hunt 之間的比較?

既然這個社團成立的啟發來自於 Product Hunt,對於產品的定位也接近,仲平自己認為兩者之間的差異為何呢?

聊到這個話題,仲平很坦白地說,兩者的願景、策略、Role Map 確實是相似的,自己身為後進者,若說追隨與模仿也確實是正確的。然而,Product Hunt 的願景是打造一個產品愛好者可以分享和找尋最新科技產品的地方,這是一個遠大的目標,所以可能性還是很多,比如說光是目標市場不同,就能夠讓產品之間產生巨大的差異。

另外,Product Hunt 在被 AngelList 收購後目前也正在轉型當中。受到 AngelList 的影響,Product Hunt 推出了廣告和「Ship」的功能(幫忙製作 Landing Page、利用 Survey 驗證 idea、幫助團隊找人才等等),已經開始有結合創投的味道,甚至是尋找投資標的,不再單純只是分享科技產品的平台。也因此,兩者之間的差異化其實有很多可實驗的空間。

仲平也分享了之前閱讀的一篇科技島讀所著的《社交資本論》中的觀點:Facebook、Instagram 等知名平台都是先用使用性、娛樂性價值吸引使用者加入,隨著使用者數量的增加、平台的普及,最後使用者會因為社交性價值而留下,這就是所謂的社交資本。

Product Hunt 一開始由社群先行,如今不再侷限人跟產品之間的關係(人主動去搜尋想找的產品),並在去年推出了 YourStack,由「人找到跟自己相近的人」,再「從相近的人中連結產品」,便是強化了平台的社交功能、期待使用者的黏著度能夠更高。

仲平自己則是認為,若是直接使用 Google 搜尋,結果往往是被大品牌或是業配很多的品牌佔據。一個平台需要深刻了解「人、產品、使用情境、使用方法」四個要素,才能真的幫助大家找到合適的產品。因此他先從 Facebook Group 這個 MVP 去探索和定義需求,未來預計會在 Tech Tech 的網站上面開放搜尋、篩選、投票、分享、會員、追蹤等功能。未來若要像 Product Hunt 一樣成為協助打造科技產品的工具,則會需要幫忙產品找使用者、找團隊、找投資等等的工具跟服務。

除了 MVP 以外的收穫

既然是社群,最重要也最棒的收穫當然是來自人。仲平坦言畢竟自己有正職工作,其實也數度想要放棄經營,但是每當這種時候,總是會發生一些事讓他又重獲動力。比如說獲得業界 Influencer、網紅、媒體等等的推薦;陌生的社員一口氣邀請了好幾百個朋友加入社團、社團內討論熱烈、有團隊得到很棒的 feedback、大家對於科技趨勢的熱情和溫馨分享(像是 Clubhouse 邀請碼)、各式各樣的合作機會(例如與數位時代的「創業小聚」合作《創業新聲代》Podcast),甚至開始洽談業配等等,對於仲平來說都是意料之外的收穫。

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 Product Hunt, 網路, 創業, MVP, 社群, 科技, Podcast, Talent Connect, 科技職涯
從財金背景到網路產業的仲平嘗試過哪些事? 來看看 仲平完整的 CakeResume!
如果你也喜歡仲平的 Profile,歡迎使用 CakeResume 製作獨一無二的履歷 🙌🏻

仲平所堅持的職涯價值

透明的資訊

仲平曾說過自己想要「盡可能解決這世界上各種資訊不對等的問題」,當時就讀財金系大三的他,發現金融業整體而言和自己信仰的這個價值有所衝突,所以開始思索是否可以解決資訊不對等且同時能創造新的商業模式。

於是他參加了 Hackthon 去 pitch 自己的點子,雖然當時完全沒有技術、設計、產品等背景,但是藉此機會他認識了完全沒有接觸過的網路產業,加上在 25sprout 實習的經驗,他覺得自己有打開新世界的感覺。網路產業的前景與可能性很吸引他,他也因而沒有踏上傳統的金融產業職涯。

兼顧廣度與細節

仲平自認是個龜毛的人,這個特質從他管理《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就可以看得出來,所有的資訊都分門別類,對於社團名稱和發文格式、空格等都有所堅持。他歸納這種堅持算是一種習慣、一種讓自己舒服的方式,並不是一定要被看見,但也不諱言這樣的堅持十分累人,工作上不免會拖累進度,更麻煩的是最後發現一開始就堅持在錯誤的事情上。

因此,經過職場多年的打磨,仲平現在已經有稍微寬鬆一些,讓自己的思考跟決策的廣度成長、只堅持不可忽視的部分。以前的他會認為自己要學會所有的技能才能夠全盤掌握、達成理想的成果,但是他終究不可能專精所有能力,所以他開始適度放手給別人做,自己擔任輔助跟決策的角色,也發現成果與效率可能更好。「體驗過這樣子做的美好就會越來越 open-mined。」仲平笑說。

找到資訊吸收的平衡點

資訊焦慮是現代人普遍都有的困擾,仲平分享自己以前也有所謂的「冒牌者症候群」,尤其是在網路產業,身邊的同儕進步快速、常常遇到高速成長的人,都讓他忍不住頻繁地追線上課程、報導資訊等等。

那段時間固然奠定了知識基礎,讓轉換背景的他能夠維持一定的成長速度,但是現在仲平練習不再讓自己被資訊所追逐。相比以前來者不拒,現在他會花些時間過濾資訊來源,選擇自己可以認同、可以理解的內容,讓接收的資訊精準且必要、找尋一個適當的平衡。

仲平 的精選書單

富爸爸,窮爸爸

Rich Dad, Poor Dad

Robert Toru Kiyosaki, Sharon L. Lechter

仲平的讀後感 📝
我的第一本理財啟蒙書,也是我大三轉換跑道的刺激點,但本書爭議較多、觀點也不完全正確,盡信書不如無書,千萬不能視為理財圭臬。

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 Product Hunt, 網路, 創業, MVP, 社群, 科技, Podcast, Talent Connect, 科技職涯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Norman, Donald A.

仲平的讀後感 📝
我的第一本設計啟蒙書,幫助一個財金系商學院學生,重新理解世界上「人」和「物品」之間的關係。

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 Product Hunt, 網路, 創業, MVP, 社群, 科技, Podcast, Talent Connect, 科技職涯

創新的用途理論:掌握消費者選擇,創新不必碰運氣

Competing Against Luck

Clayton M. Christensen, Taddy Hall, Karen Dillon, David S. Duncan

仲平的讀後感 📝
前陣子剛好在閱讀,用途理論的框架蠻能幫助自己反覆思考,究竟在解決「誰」的「什麼問題」。

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 Product Hunt, 網路, 創業, MVP, 社群, 科技, Podcast, Talent Connect, 科技職涯

更多人才的精彩分享,敬請鎖定 CakeResume 的《科技職涯》Podcast!

《科技職涯》是由 CakeResume 創立的 Podcast 廣播節目,專門邀請在科技、數位和新創領域的工作者來分享職涯趣事及觀點,每週三固定更新,目前可以在 KKBOXSoundOnSpotifyApple PodcastGoogle Podcast 上收聽,歡迎追蹤 :headphones:

訂閱 CakeResume 人資週報,獲得:
  1. 雙週一篇趨勢新知
  2. 每季一本電子書
  3. 行銷招募的系統化做法

线上简历工具

制作一份能帮你获得面试机会的简历。免费下载 PDF。

更多您可能有兴趣的文章

最新相关文章
面试技巧
2024年3月11日

【自介範例】吸引人的面試自我介紹怎麼說?4 技巧完美活用自我介紹

面試時的自我介紹要說什麼?怎樣的自我介紹才夠吸引人?自我介紹該包含哪些內容?有沒有成功的面試自我介紹範例或範文模板可以參考呢? CakeResume 統整了面試時自我介紹的 3 步驟、4 技巧與適合 6 類型求職者的自我介紹範例,一起輕鬆完成吸引人的自我介紹內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