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是品慈,是一位樂於與人交流的傾聽者,喜歡從團體討論中啟發新思考,並努力將創意實踐在生活中。
從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後,我為了跨領域學習與培養第二專長,參加了政府舉辦的T大使計畫——數位轉型人才培育,至此才從零踏入UI/UX的領域。
透過半年的做中學,初步了解各種研究理論與設計工具,參與小型專案也讓我受益良多。目前正一邊自學UX/UI知識,一邊提升Photoshop、Figma的專業能力,希望能將所學融合,提升自我價值。
一、「腳踏實地的理想主義者」:
人生並不完美,但我們可以每次都進步一點。
二、追求「合理性」:
擅長自我反省,會有意識的去分析各種情緒與行為背後的原因。
當下次面臨相同情況時,就能夠更快從迴圈中走出。
三、永遠不放棄提問「為什麼?」:
刨根究柢,保持自己的好奇心與熱情。
只有願意先去了解他人,才有同理他人的可能。
#自利利人 #以誠待人 #社會關懷
十月 2021 - 四月 2022
「服務體驗優化人才培育」計畫
一、系統性的思考模式:
1.所有改變世界的產品都在解決的問題——「你要解決什麼問題?」
2.N字象限—— 見識謀斷
二、雙鑽石流程體驗專案設計與開發:
1.探索、定義、發展、交付
2.Figma基礎應用:網頁、產品雛型設計
3.研究工具:問卷設計、使用者訪談、競品分析、人物誌、使用者旅程地圖、使用者故事、卡片分類
4.設計工具:網站地圖、流程圖、資訊架構、Wireframe
二月 2018 - 五月 2018
培養同時進行多項繁瑣事務的耐心與專注力。
學習應對顧客之能力:先處理情緒,再解決問題。
在文史哲及藝術領域,有些人的刻板印象會覺得台灣沒有長久的傳統文化累積,沒辦法講台灣的故事,但事實上台灣有許多不同的民族,這些不同的文化交融出專屬台灣的獨特文化。台灣並不是沒有故事,而是我們可能還不知道如何敘述自己的故事、不認為自己或長輩的經歷是值得被述說的故事,大至整個台灣,小至個人。
在聲援大觀社區期間,學生組織舉辦過社區導覽活動,在臉書上成立活動邀請關心此事件的人參加。報名者不僅是台藝大的學生,也有很多社會人士,我們帶領大家走進社區,邀請居民們發言,居民不僅是口述,也會拿出照片或是指認建築物,讓參加者能夠親身了解大觀社區的來龍去脈。除此之外,也製作懶人包以及居民人物誌;為了凝聚共識,定期舉辦里民大會、舉辦各種社區節日活動。
我想若不是親自踏入社區與人交談,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了解——不會了解這即將被拆除的老舊社區(現已拆除)所居住的人們,不會了解他們的歡笑與淚水,不會了解他們的童年記憶,不會如此深刻意識到他們都是活生生的人。
「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我們向何處去?」 --我想不管是誰,都會面對這個一輩子的課題,而當我們看見人,看見故事,才會看見整個社區,看見更大的地方。了解過去,才能對未來有更廣闊的想像。
我希望能為文化產業相關事業出一份力,希望能夠自信地說出自己的故事。
由於有許多想嘗試的領域,目前尚未有明確清楚的長遠規劃,主要先以穩定工作為基礎,在業餘時間發展其他專長。
短期目標有建立小型個人工作室,一邊進行小班制的實體美術課程教學(如果工作室成本過高則會以一對一家教為主),一邊累積個人油畫作品與累積攝影作品,期間也會以私人委託形式承接非商業使用之油畫作品。
中長期個人進修部分,持續自學UX與UI能力(製作Side Project),並將設計軟體實力提高到能夠接案的水準。當平面設計能力累積到一定程度時,會視需求學習製作個人動畫影片(以圖片為主,文字為輔的PV形式),目標是將手繪與電腦繪圖各自的優勢結合,創造出高辨識度的特殊風格。
以前曾學過幾年鋼琴,讓我對音樂一直保持高度的興趣,目前正在學習聲樂與發聲咬字,定期上即興演奏的課程,並利用空閒時間向相關領域的朋友學習編曲軟體。各種形式的創作都有各自的亮點,讓自己未來有能力將不同載體的優勢結合,是我努力學習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