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文章|白日夢冒險王影評

Avatar of 蔡秉勳.
Avatar of 蔡秉勳.

影評文章|白日夢冒險王影評

市場開發/企劃/社群/文案 [email protected]
Taipei City, Taiwan

《白日夢冒險王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是改編自1939年詹姆斯瑟伯(James Thurber)的兩頁半短篇故事,在1947年就被丹尼凱(Danny Kaye)拍攝成經典電影。

在班史提勒執導以及史蒂夫康拉德(Steven Conrad)的改編下,2013年現代版的【白日夢冒險王】融入了許多現代因素;新版裡的華特米堤,是個在《生活》雜誌擔任底片資產部經理的老員工,而面對大環境從類比轉換成數位化,讓他的工作有重大的變動,並且也帶動他一連串的冒險,和突破人生舒適圈的激勵故事。

我這不在電影院中看了兩次,在電腦前用Itunes購買後,看了不下10遍。每次看都有不同的啟發和感受。對於人生中遇上挫折,這部電影就是我一個解方仙丹。這次想跟大家分享,我眼中的《白日夢冒險王》,以下幾點,讓它成為我人生最愛的電影。

1.寫出人生的縮影,是嘲笑還是激勵

本片劇本依循傳統三段式編構,第一幕是40歲主角華特米提(Walter Mitty)充滿瘋狂白日夢的平凡上班族人生,第二幕是華特踏上旅程開啟不一樣的人生冒險,第三幕是華特結束旅程回歸日常生活,卻有了一些不同。

這三段的故事看起來與一般故事無太多新意,甚至看起來略為呆板。「冒險」主題在好萊塢電影中並不罕見,但故事設定為中年單身阿宅上班族,這個故事就增添了不少噱頭性了。我認為對於生活平穩到太過僵固的上班族而言,《白日夢冒險王》正是一個精神出口,釋放了人性對於刺激的渴求。

此片很貼切地從平凡的故事中切入,對於我們每個人對於舒適圈外的恐懼與無奈,寫的正是我們的縮影;也呼應主角華特米提(Walter Mitty)公司LIFE雜誌社的標語:「開拓視野,看見世界,貼近彼此,感受生活,這就是生活的目的。」在 LIFE 雜誌社上班,卻不懂去真正了解 LIFE的核心價值。也頗有暗諷的意味;也暗指現實中的你我對於積極的生活態度,也是如此懦弱。

不過到了第二幕開始,華特米提(Walter Mitty)開始因為找尋底片踏上尋找攝影師尚恩歐康諾(Sean O’Connell)之旅,一接連的冒險上驚險達成,也開始做出改變;從奮戰鯊魚、躲過火山爆發、面對持槍軍閥、登上喜馬拉雅山,這些經驗的驚奇之旅,讓平庸懦弱的40歲中年上班族確實地做出改變。

在最後結尾,對於自我繭困超過二十年的華特米提(Walter Mitty),敢跟前雇主抗辯,牽起心儀對象的手,這種改變,卻也給與螢幕前的我們,一種激勵的作用:「敢做,你原本妄想的東西,就有機會到手。」

2.重新自我探索真的要旅行嗎?

華特米提(Walter Mitty)電影中的冒險,其實從宏觀的角度解釋,是一個重新自我探索的過程,最終認可自己,產生自信,平衡自我對於生活的熱情與渴望。

但有一個點,或許成為大家爭論的點:「我沒有那麼多錢去旅行、我還有其他包袱,我沒閒情逸致去旅行… …」諸如此類的質疑與抱怨。但我認為,我們真的需要旅行、或者只有旅行能達成重新探索的效果嗎?

或許電影只是一個用大家共同印象中的較有感、有共鳴的介質:冒險、旅行作為傳遞理念的方法,但如果換在生活中,一本好書、一場音樂會、一場對話,為什麼不能成為改變的契機或過程?

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而非追隨大眾的風潮,也是《白日夢冒險王》讓我重新思考的一個點。從生活中找到改變契機,用心體會,都比沒做好心理準備的旅行來得有用許多。因為該出走的從來不是身體,而是你封閉的心靈。

(圖取自左撇子的電影博物館)

3.經典電影中的可愛彩蛋

各位如果看過《駭客任務The Matrix》的話,應該知道劇中有著一個選擇藍色或紅色藥丸的橋段,選藍色的話可以留在虛擬實境中,紅色則可以回歸現實人生。

在《白日夢冒險王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中華特米提(Walter Mitty)在格陵蘭下飛機後,在租車場挑選車子的時候,在藍色跟紅色之間他選了紅色,象徵著他選擇了一個屬於自己的真實的人生,並且逃離一個虛假又毫無生氣的生活。

這一幕除了向《駭客任務The Matrix》致敬外,也提醒著人們是否該審視自己的生活,問問自己你有沒有活在屬於自己所想要的一切中,還是活在生活的壓力下早已忘記自己要做甚麼。

這幕成為我在電影中覺得頗有巧思,也覺得溫暖的小安排。

4.這不是一部要你去追夢的電影

整部片的冒險起點,在於華特米提(Walter Mitty)為了25號底片,去找尋攝影師尚恩歐康諾(Sean O’Connell)詢問底片下落開始。

簡單來說,我覺得攝影師尚恩歐康諾(Sean O’Connell)對華特米提(Walter Mitty)有很大的期待與寄望。他認為華特米提(Walter Mitty)長期配合下來,有著不同市儈中的獨特靈魂,所以安排了個特別的方式,把底片當作禮物送給他。

影片前半段華特米提(Walter Mitty)以為去追逐攝影師尚恩歐康諾(Sean O’Connell)的腳步,就是他所需要的夢;但到了後半段,真地見到了尚恩歐康諾(Sean O’Connell),才發現真正的期望,是在於底片的意涵。

我覺得 25 號底片才是電影中,想要傳遞給觀眾、他們認為真正珍貴的事物。

或者要用追夢這個詞也可以,但這個追夢不應該是一個主流、政治正確的夢:要去壯遊、要去冒險、要突破舒適圈。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要告訴大家的是:珍視自己身上真正珍貴的事物,不要把別人的理想生活強加在自己身上,甚至為此願意把原本的珍寶給犧牲、給拋棄。

5.為什麼我會對此電影情有獨鍾,因為我覺得他就是在說我

近年來心靈雞湯的倡導名句,相信也都聽過:「人生不要留白,有夢想就要實踐。」這種八股的話。而這樣的名句,也透過不同的方式不斷出現在我們生活中。

當時會被這部片打動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主角華特米提(Walter Mitty)和雪柔梅爾霍夫(Cheryl Melhoff)順利在一起。這個安排我認為是重要的,在於收尾會讓人覺得終於有圓滿結果的用意。

因為華特米提(Walter Mitty)之所以會有那樣白日夢式的期望,無非就是希望得到雪柔梅爾霍夫(Cheryl Melhoff)的注意力;但即便華特上山下海過了,其實雪柔梅爾霍夫(Cheryl Melhoff)也不知道(至少劇情沒有明確表示華特有告訴她過),因此在故事中雪柔對華特另眼相看明確的點是:滑板、最後的照片。

而這兩點,是華特原本的面貌,只是他願意有自信地表現出來,讓原本幻想對雪柔的愛,成了真實。

而當時的背景,我也暗戀一個女孩有5年的時間。我也一直無法鼓起勇氣讓她知道我的想法。不過也因為她,我在當時也做了自己很多改變,嘗試讓自己變得更好,只為了獲得她的注意。

雖然最後不了了之,不過當時的這部電影,讓我獲得很大得鼓勵,讓我更努力地去充實自己。現在依然在提醒著我莫忘當時因為鼓勵,而勇敢的自己。

6.「看見世界,直視本質,這就是生命的目的。」點醒迷濛人生中的你與我

故事最後,華特終於看到生活雜誌最後一期的封面:攝影師尚恩歐康諾(Sean O’Connell)拍下了華特米提(Walter Mitty)檢視底片的一瞬間。走過千山萬水,原來最豐富的風景從不來自外在反而來自內心;所有的景物本身都不具有意義,只有人的詮釋才能真正賦與事物意義。最美的風景是人。

我們當然不免懷疑,開始這趟旅行前的華特米提(Walter Mitty)到底有哪一點符合了生活雜誌的座右銘:「看見世界,勇於冒險,直視本質,貼近、尋找並感受彼此,這就是生命的目的。」(“To see the world, 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to see behind walls, draw closer,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 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編劇用了一種非常熱血的手法傳達「小人物中見偉大」的概念,呼應了電影前與後,華特米提(Walter Mitty)的改變。

這部電影,或許不是公認最好的電影,卻是在我人生中影響我匪淺的心靈良藥。共勉之,希望我可以繼續成為更好的人。

*文字、社群案件合作洽詢:[email protected] *追蹤個人履歷:https://www.cakeresume.com/terrytsai10252020
Avatar of the user.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Published: Jul 12th 2021
46
7
0

Tools

facebook
Facebook
wordpress
WordPress

SEO
商業
影評
長篇文章
文章
編輯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