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數位轉型及應用》

Avatar of 蕭君航.
Avatar of 蕭君航.

《淺談數位轉型及應用》

系統導入顧問
Taiwan Province, Taiwan

《淺談數位轉型及應用》

《淺談數位轉型及應用》

筆者:蕭君航


『數位轉型可推倒公司各部門間無形的藩籬,打破與客戶隔閡的壁壘,藉由讓數字開口說話,將隱性需求和資料轉化為顯性實際需求資訊,創造有形價值以及無形的競爭力。』

 

在現今資訊發達的時代,各行各業對於資料和資訊e化已經是一種趨勢,是一種常態,即使一般民眾在日常生活也與之息息相關:手機APP上的支付系統、網際網路上的網站、大眾捷運的悠遊卡、上班族的打卡出勤系統、訂單管理系統、工廠MES現場管理系統...等記錄了各式各樣的資訊,這些資訊經由串聯介接到各個伺服器儲存、存放構成大數據的一部分。

數位轉型乃基於大數據內的數據進一步發掘其規律和運作模式,比較各資料彼此間關係,比較資料群和資料群間關係,比較同一類型資料群在不同時間點上的關係,比較不同類型資料群在同時間上的關係,更進一步比較不同系統間資料上的關係,以淬鍊具備價值的資訊並應用於企業發展、商業策略、組織結構升級以及加值客戶服務。

筆者所認知的數位轉型並不局限於以業務端為主的數位轉型,而在於能夠開源節流、提升工作效能和產出、拉高品質水準、指出隱藏在作業中的TONE點作為改善切入點的作法皆泛稱為【數位轉型】,但並不是將數據資料以圖表、顏色顯示就能夠稱為數位轉型,而是以時間為X軸並承接上述指標於Y軸,作為項目衡量,方可稱作數位轉型;後續筆者將於本文照過往工作實例以及認知,歸納並分析數位轉型可行步驟,區分短期、中期和長期三種階段,或許部分有些天馬行空,希望供各位讀者參考並期勉能得到些許反饋,作為精進自己的動力。

數位轉型『短期目標』:《基礎資料架構建立和重整》

一筆完整的資料,具備創建時間(更新時間)、來源索引、數值以及資料標籤;其中最為重要的為資料標識的建立和重整。資料標識代表此筆資料的型態,諸如:姓名、性別、年齡、產品編號、機台名稱、機台型號、起始時間、結束時間、狀態、作業員、訂單/工單號、花費時間等等都屬於資料標識的範疇。一筆有效的資料,需要有效且統一的資料標識;資料標識需要考量現存於系統內的標識是否能滿足現今和未來之需求,且考量資料來源與介接系統的一致性和通用性,統合各部門和各系統間命名方式並將其宣告,此為數位轉型『短期目標』:基礎的資料架構建立和重整。

提供以下案例供參考:

l  例A1-品管系統-不良品管理統之不良名稱定義:

目的: (1.)即時確認不良狀況以維持品質水準、 (2.)產品維護修繕 、 (3.)生產和品管策略調整、(4.)供後續研發單位使用

資料來源:品檢員檢驗後,由組長將不良品名稱和數量輸入品質系統

狀況:不良品名詞定義不一

調整作法:重新定義統一不良品名詞

 

       此案例為3C電子產品品檢站;品管系統資料來源為品檢員檢驗,經由組長確認後,於當日下班前填入品管不良管理系統。於此例中,主要問題在於各個檢驗員對於同樣不良狀況具有不同的名詞說法,其問題主要在於個人經歷、文化或者認知不同導致,為使系統能夠正常運作並建立長久追蹤管理機制,重新定義《不良品處理規範作業》以及不良品名詞及定義並納入文件管控。

 

成品品檢驗流程為流水線生產完成後,將未檢驗之成品裝箱推放置待檢驗區,由品檢員使用電源供應器為成品上電開機,依照產品特性以及定義的檢驗項目,調整測試環境並進行環境驗證後,依序為各個成品檢驗測試項目、機構功能以及目視確認外觀;若檢驗確認不良則使用小標籤手寫不良現象貼附於不良處上並放入不良品區域,待現場維修工程師回收處理。

 

主要問題在於各個品檢員對於不良狀態認知有所差異、測試手法上存在機台設置單位不一的狀態。故以上述兩點作為執行要點。系統面上,建立品管訓練手冊、整理歷年內不良紀錄並由組長整合並與各個品檢員共同討論,重新定義各個不良名詞和定義,並定義每年更新一次,同時請生產現場工程師一同確認並進行告知宣告。流程面上,則由組長在當日蒐集不良品時,同時確認不良標籤是否出現名詞定義不同的狀況,若有則與各個品檢員溝通並進行確認;若有出現需要調整的部分,除了當下通知生產現場外,則在每個季度品質會議提出並記錄在案。

 

l  例A2-MES系統報工狀態:

   目的:(1.)實際生產成本計算、(2.)報價基礎資訊更新、(3.)接單策略調整

   資料來源:作業員於生產各個階段手動輸入工單狀態進入MES報工系統

   狀況:報工狀態定義不同

   調整作法:重新定義、宣導和訓練並以報工數據每週double check

 

此案例為機械加工業;MES報工系統資料來源為作業員於生產各階段由員工手動輸入MES報工系統,藉各個不同狀態按鈕組成生產時間流,狀態按鈕如:開工、生產、完工、停工、復工以及結案等等。於此案例中,主要問題在於各個作業員在操作上對各個狀態按鈕的定義不同;雖然在觀察整體報工時間流時並無多大問題,但向下一階細看到換線架模時間和作業時間,就出現了不同作業員之間的差異;部分員工出現無換線時間但生產時間較長的狀態。

 

換線架模時間屬於非正式生產時間,換線時間可能因應工藝、生產機台型號、產品、產品族群而有所不同,其屬於生產前置作業的一個環節;換線架模時間並無實際產出,而是在每一次投產前需要花費時間前置且沒有產出但不得不做的前置作業;對於機械加工業而言,重達上百公斤的模治具,每一次的換線架模都是一種負擔,也是一種成本的支出。

 

於此案例中為了能夠清楚知道換線架模的成本支出,做為現場改善依據、成本和報價衡量以及接單的考量,以MES報工狀態按鈕作為資料標識並重新定義報工方式,確保報工方式和狀態的一致性,另外於MES系統外掛增加偵測機制,以每週MES報工資料庫分析後核對,再由現場主管於每週週會宣導鞭策。


 

數位轉型『中期目標』:《資料品質優化》&《資料架構優化》

數位轉型『中期目標』為《資料品質優化》和《資料架構優化》,此階段目的為建立涵蓋企業願景的大數據資料庫;資料品質優化除了資料是否有效,更加注重的是蒐集到資料的代表性和涵蓋範圍,畢竟優良的資料才能轉化為有效的資訊,才能轉化出對企業公司組織有效的決策參考數據。資料架構優化則是將目光放長遠,剔除多餘的欄位和無意義的資料,同時為未來資料擴充留下欄位。

《資料品質優化》承接數位轉型短期目標,針對蒐集得到的資料進行衡量,衡量資料的品質和優缺點、是否滿足企業願景並針對缺失的部分制定改善方針;對於資料品質未達到要求、出現資料健康度不良的情況,則需要訂立改善目標和對策,以改善資料品質、避免出現資料缺口進而導致偏差結果的出現或者重新考量資料來源是否需要進行調優。

《資料架構優化》為依照數位轉型目標和範圍進行策略性的調整,確保核心價值是否出現偏移,其中需衡量所蒐集資料是否擁有穩定來源,能夠持續取得資料以及資料健康度和可用價值;若在中期發現當下資料架構不能滿足的情狀下,則需進行新增、修改以及刪除的動作。

l  例B1-某廠電測數值品質衡量系統:

     資料來源:(1.)電測站測試LOG

     狀況:  (1.)不良品不能開機導致Log關鍵數據缺少

                       (2.)作業員未依序過站,導致測試Log缺少

     調整作法: (1.)隔離不能開機且fail的Log

                               (2.)刪除SF擋下不能測試的Log

 

     目的:  (1.)確認產品良品關鍵能力品質水準

                       (2.)排除異常Log、降低系統運算耗損

 

一般電子產品流水測試線會經過許多測試站點,各個產品都需要經過每一站點的測試,遵循一定的順序和節拍,完成所有測試站點的測試方可算良品計入產出,作為可出貨數量;各測試站點都有技術團隊負責維護各測試站點的Test Program,以測試站點而言需要記錄每一筆測試紀錄,包含架站試機測試Log、正常測試Pass Log、測試Fail Log以及非正常Log。

 

以數據分析角度而言,若要分析同一世代產品族群其下三個產品的關鍵能力高低優劣,則只需要分析正常測試Pass Log,故在篩選資料時會剔除測試Fail Log和非正常Log;在需要比較測試良率、直通率時,才會納入測試Fail Log和非正常Log。

 

故在本案例中,在分析同一世代產品族群三個產品關鍵能力,在能確保資料有效性,避免被不良品錯誤數值影響前提下,剔除測試Fail Log和非正常Log。

 

l  例B2-電子產品測試站點電測數值系統:

目的:  (1.)建立全產品品質監控系統、(2.)各世代產品測試項目數據資料庫、(3)比較同產品相關測試站點數據以改善品質和降低非必要作業

資料來源:各測試站點測試項目以及特殊產品額外測試項目

狀況:各個測試站點格式不一無法於同一頁面陣列展開

調整作法:以全流程測試站十一種站點展開取最大共通格式

 

此案例較為複雜,原因為全流程11種測試站並非為一定機台數目和測試點數。其測試站點的機台數和測試點數,乃參照各測試站架構和能力、Cycle Time進行規劃各站點機台數目和測試點數。

※ 各測試站點下有大於等於一個機台

※ 各測試機台下有大於等於一個可同時測試產品數目

 

舉例來說某產品X需要經過測試站點A、測試站點B以及測試站點C,其測試站點測試時間和可同時測試產品數目如下:

² 測試站點A測試時間為16秒,A測試站點可同時測試產品數目為2個

² 測試站點B測試時間為24秒,B測試站點可同時測試產品數目為1個

² 測試站點C測試時間為12秒,C測試站點可同時測試產品數目為3個

 

以流水生產線線平衡的觀點來看各測試站點需架設機台數量

Ø     測試站點A架設4站

Ø  測試站點B需架設12站

Ø  測試站點C需架設2站

 

呈上敘述,測試站點B可同時測試數目為1個產品,故在過往架設測試站點編寫Test Program時,Log並無定義可同時測試產品數量;為建立此電子產品測試站點電測數值系統,新增可同時測試產品數量於Test Program Log內,供系統撈取,確保全測試站點資料架構一致性。

 

例B3-某電子零件廠採購系統採購單&倉儲系統入庫單

資料來源:(1.)請採購系統-採購單、(2.)倉儲系統-入庫單

狀況:入庫單存在實際入庫日,但不包含採購單預計到貨日以及供應商欄位

調整作法:以入庫單庫存批增加採購單預計到貨日

目的:  (1.)完善物料資訊流架構、(2.)物料到貨準確率評估

                (3.)供應商能力評鑑

 

近來因宅經濟和5G興起,電子產品市場需求持續擴大,又因疫情緣故造成供應商產能起伏不定、貨運也經常出現運輸不及和卡海關的狀況,為避免物料未到導致生產順延造成延遲出貨以及降低企業組織對於原物料庫存的積壓,故對於物料是否能準時抵達產線這件事情,物料實際到料日就越發重要了。本案例以結合請採購系統採購單和倉儲系統入庫單作為衡量指標依據。

 

採購單歸屬於請採購系統,採購單資料源頭來自需求單位開立請購單,經採購人員詢價確認供應商、數量和交期,主管簽核完成後轉為採購單;採購單由請購單轉化而來,可能合併多張請購單或者多筆項次請購單,屬於多對一或者多對多的資料架構。採購單欄位主要有以下:採購單號、項次、料號、品名、規格、供應商以及預計到貨日;完成簽核的採購單已經具備相當多可進行衡量的資料。

 

入庫單則隸屬於庫存管理系統。入庫單資料源頭來自物料到貨時,由物管人員接收交貨單位的貨物,經查詢採購系統預到貨資料核對、檢驗、判定後填寫完成;入庫單在原有資料狀況對應上,存在多對一的情況,也就是多張採購單項次物料同一時間段抵達倉庫;為了後續分析將入庫單以各資料階層展開,若同一項次存在不同供應商的資訊,則添加供應商ID作為展開基礎;同一供應商不同採購單的資訊則再向下展開。確保各筆入庫單資訊能夠追尋到正確的採購單,以利後續分析;這部分由於會與過往習慣導致需要磨合的時間,故在系統上添加防呆機制,避免錯誤資訊產生

 

數位轉型『長期目標』:

數位轉型第三階段需要將隱性資料轉為顯性資訊,也就是讓數據開口說話,揪出真因和趨勢預估,建立完整的事實真相,供判斷和決策。

數位轉型第三階段承接上述短期目標《基礎資料架構建立和重整》和中期目標《資料品質優化》及《資料架構優化》建立的大數據資料庫,基本上已經可以將各個系統內的『資料』轉為有效的『資訊』;筆者在執行上述專案時,經常於訪談過程中遇到各部門因立場不同而有迴異的觀點和意見,更有甚者互相推卸指責、千奇百怪的理由紛紛出籠;一場場偏移主題無意義無結論的會議不斷消耗企業組織及涉及部門其下成員的資源,涉及範圍和方向持續發散,但對於癥結處卻無相對應的解決之道。數位轉型則藉由分析統計手法比較各資料、資料群、資料類別,在時間點上的關係,收斂各個原因並提供跨部門且立場不偏頗的真實觀點。

 

『數位轉型可推倒公司各部門間無形的藩籬,打破與客戶隔閡的壁壘,藉由讓數字開口說話,將隱性需求和資料轉化為顯性實際需求資訊,創造有形價值以及無形的競爭力。』
Avatar of the user.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Published: Jun 28th 2021
64
2
0

數位轉型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