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出真實的親子衝突 吳曉樂:不要拿我的書去罵媽媽

Avatar of 黃宜稜.
Avatar of 黃宜稜.

寫出真實的親子衝突 吳曉樂:不要拿我的書去罵媽媽

採訪編輯
Taiwan

寫出真實的親子衝突 吳曉樂:不要拿我的書去罵媽媽

「我並不希望大家拿我的書,去罵自己的媽媽。」這是吳曉樂寫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下稱《你的孩子》)以及新書《上流兒童》後,最常說的一句話。


令人毛骨悚然的親子衝突 都是真實存在的


《你的孩子》被公視改編成電視劇後,引起廣泛地討論,其中不乏教職人員,本身看過了太多極端、歇斯底里的母親,而對孩子的未來感到擔憂(更極端一點,還必須擔心這些孩子是否能在這樣的環境下活到有未來的那一天);當然也有一部分討論的是自身的創傷,他們或激動或平靜地訴說自己的經歷,想告訴大家「這些毛骨悚然的故事是真的存在」,正如吳曉樂所說,「如果你看了覺得不舒服,因為那都是真實的!


在《你的孩子》中,其實每個母親的角色都不一樣,有些是本身學歷低,因此希望孩子青出於藍,擁有傲人的成就;有些是父母本身感情不好,母親將孩子的成就當作自己在家中能保有地位的籌碼;有些則是母親為孩子放棄事業,卻因此認為是孩子毀了她的一生,每一則故事都如此震撼與椎心。


與其他親子教養書最大的不同在於,這本書不是對在教父母要怎麼訓練孩子,而是試圖從孩子的角度來看這些親情暴力、以愛為名的控制。但也有人認為吳曉樂對家長太仁慈了,書中將那些施虐的場景淡化(即使對大部分的人來說,那些描寫依舊血淋淋地令人不忍直視),並不斷嘗試理解家長為何會做出種種互相傷害的決定。對此,吳曉樂坦承《你的孩子》雖然不寫陽光正向的虛假故事,「但確實充滿了妥協,甚至可以說是讓步。」因為這些瘡疤太過血淋淋了。


身兼女兒、媳婦、太太、母親 媽媽也難為


而她近期出版的《上流兒童》,看起來跟前一本書的議題相似,都是在探討親子之間的衝突與矛盾、母親在社會與家庭中承受的壓力,不過《你的孩子》傾向於描寫母親對孩子過於嚴苛的教育和衝突;新書則是更貼近母親的焦慮。從踏入婚姻那一刻起,了解母親身為女兒、媳婦、太太、母親這四種角色所面臨的社會期待。


即使在提倡男女平等的現代,身為女性、太太或媽媽的角色,仍然比男性還要沉重,正如《上流兒童》主角陳勻嫻,她看似愛慕虛榮、喜歡追求光鮮亮麗的外表,但在嫁入豪門後,卻必須照顧重病的婆婆、忍受公公到處亂丟垃圾的髒亂,還有先生的懦弱和不體貼。同時也詳細的描述她身為母親的角色,拼命想讓小孩進入私立小學,卻發現找不到管道時,內心對小孩充滿虧欠,責怪自己讓孩子輸在起跑點。而這不正是許多母親的焦慮嗎?


社會對父母的期待不同 讓父親在家中隱形了


當然這兩本書出版後,吳曉樂會收到「你把媽媽描寫的太可怕了」或是「那爸爸呢?」等反饋,但其實社會大眾對於父親跟母親的角色期待是完全不同的。吳曉樂舉例,她有個朋友在生產完後,工作上還有許多無法斷離的事情,因此改由老公請育嬰假,原本擔心老公會手忙腳亂,結果老公竟然表示自己在這段時間得到了療癒。


為什麼?「如果今天一個媽媽帶著小孩,小孩在公共場合哭鬧,大部分的人都只會對媽媽翻白眼,覺得她不會帶小孩,但如果今天換成爸爸,大家就會很包容,甚至很多婆婆媽媽還會去幫忙哄小孩。」因為社會對父母親的期待不一樣,期待父親只要事業有成,賺錢養家,就算是盡了責任。這也是為什麼在她的書中,爸爸幾乎隱形了,爸爸不是不存在,而是在奮鬥的事情跟媽媽不一樣。


寫書的過程 她與媽媽從疏遠到和解


寫了那麼多關於母親的故事,她的母親又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吳曉樂的母親對她與弟弟一向都是以自由和尊重的原則。「但在填選大學志願的時候,母親第一次干預我的選擇。」吳曉樂滿心想念外文系,但媽媽卻要她填法律系,因為家中曾因不諳法律吃過虧,但這造成了他們親子關係最大的傷口。


在痛苦的念完大學後,吳曉樂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不參與律師考試,她說人生就像一場比賽,「在我奮力跑到終點時,才發現盡頭一片荒蕪。」這段期間,她跟母親的關係變得很疏遠。之後,她決定回去當家教,從兼職做到專職,也是在這段期間看見許多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衝突,並讓她開始思考,「我跟母親的關係該怎麼修復?」


在寫書的過程中,她也慢慢梳理重新檢視自己與媽媽的關係,「我了解到媽媽是愛我的,只是把她童年對於貧窮的畏懼,投射在我身上。世人告訴她,律師是賺錢的職業,她就要我往這方向走,無非是怕我窮。可是,見到我念書時的掙扎,她也流著淚,誠摯的向我道歉。」


她的書,不只是希望能稍微撫平大家的傷痕,也讓她跟母親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