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熊市, Web 3.0 的相關職缺還是成長中,媒體們談論著 NFTs、Defi 生態、加密貨幣、區塊鏈技術,這意味有數不清的機會,讓產品經理發揮更大的影響力,但是非技術人員從 web 2.0 轉到 web 3.0 是一個不透明的過程,有太多東西要學,快速變動的環境,讓入門的門檻變得很高,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轉職到 Web 3.0 的一些差異

■ 直覺比科學重要

Web 3.0 世界,使用者資料跟「錢包」(Asset) 綁在一起,創立錢包的門檻非常低,一個人可以擁有多個錢包,代表能夠一次建立多個身份,保持匿名。

除此之外,使用者對資料的掌控權變得更高,隨時可以拒絕錢包簽署,沒有資產交易紀錄的帳號,在區塊鏈的世界不具備參考性,所以常使用的數據追蹤工具,例如 Google Analytic、Amplitude、Mixpanel 能夠幫上忙的地方有限。

另外 Web 3 常見的獲客方法 — 代幣經濟、空投池、利息等等,高回報的獎勵機制,讓獲客變得快速直接,但也讓團隊很難辨認產品是否找到利基點,當其他競品提供更高的獎勵,使用者往往一窩蜂地離開,陷入驗證產品需求還是優化獎勵機制的兩難

直覺比科學重要!在沒有數據輔助的情況下,社群意見是重要的資料來源,PM 要更加重視質化回饋,親自穿梭在社群中挖掘趨勢,多利用有開源資料的鏈上數據,例如到 Dune 自行建立圖表,查詢其他高手 query 好的數據

■ 失控的產品路線圖, L1、L2 的機制、社群共識

當 PM 想優化網站的加載速度,團隊可以壓縮或重構程式碼、設定暫存靜態資源、快取等等方法,因為 Web 2.0 已經是一個成熟的體系,技術實現上有許多互補的選項,但當產品與區塊鏈掛鉤,任何的細節更動,已經不是可以單方面決定。

所有事情必須考量到區塊鏈架構,特別是 Layer 1 與 Layer 2 協議,目前的跨鏈成本依然很高,PM 要熟知每個協議的特點,例如想要推出交易類的產品,安全性、普遍性、交易速度,都是建立在協議特色上,而不是團隊可以單方面優化。

另外, Web 2.0 產品是為了服務使用者, PM 可以關上門鑽研數據,依賴團隊的洞見提出產品決策,我們做的決策,往往是以優化公司目標為主,想盡辦法提供最好的體驗,為公司獲取最大價值。

在 Web 3.0 的世界,社群就是產品的一部分,使用者不會只是純粹享受產品或專案帶來的體驗,而是成為一起提倡專案的神隊友,例如 Uniswap 是最大的 Defi 項目之一,建立了自治協議 (Uniswap Protocol),通過提案與投票,讓社群可以決定 Uniswap 產品的走向。

■ 使用者體驗的感受不一樣

還記得我第一次建立錢包的時候,要記下 16 個單字組成的助記詞 (Backup Phrase),會拿到一組很像亂碼數字的錢包地址,交易過程中,跳出一大堆確認視窗,確認授權簽名、確認協議、確認轉帳額度、確認當前 Gas fee,好不容易完成後,竟然還要大概等 2 分鐘才會到帳 。

Web 2.0 的產品會致力將體驗的摩擦係數降到最低,但 Web 3.0 是講求「擁有權」的世界,例如比起「一次性全部授權」錢包存取,使用者比較傾向於自己有拒絕的權力,系統每個存取步驟,都要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要存取

智能合約 (smart contract) 不需要第三方機構審核,就能夠直接部署使用,加上詐騙、盜資產的事件很多,比起無縫的使用體驗,大家更在意的是資訊透明與安全。

■ 一點建議,給想要踏入 Web 3.0 的非技術者

✓ 精通一個 web 2.0 的獲客技巧,例如 SEO、網紅生態、激勵制度設計 (精算),但不包含下廣告,因為 web 3.0 不會靠下廣告來獲取用戶

✓ 學會迷因梗圖,並擁有一個10K真人追蹤的推特帳號,大多數的區塊鏈、加密社群都聚集在 Twitter ,加上區塊鏈的世界都很抓馬,一張有趣的迷因圖更容易匯聚社群向心力

✓ 適應「PM的重要性」降低很多,智能合約工程師、NFT藝術家、意見領袖、數據分析師,這些人的輸出都很直觀,在快速變動的區塊鏈世界,能夠快速獲得重要成果,早期專案比較不需要 PM 這種綜合性的人才

✓ 24/7 適應快速變動的環境,不斷地學習,幣圈一天,人間十年,睡一覺起床,一間交易所就被收了

✓ 親自下去交易,不論買什麼都好,NFT Free mint 也可以,體驗一下 FOMO 的情緒

#產品經理 #web3 #PM

330 Views

See more 產品經理工作說明書|Stacey's posts on CakeResu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