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日報-寶藏巖光節-新媒體藝術呈現歷史聚落美感

Avatar of 沈婷茹.
Avatar of 沈婷茹.

國語日報-寶藏巖光節-新媒體藝術呈現歷史聚落美感

或者新州屋經理 @ 鴻梅文創志業股份有限公司(OR Lifestyles)
Taipei, Taiwan
寶藏巖光節 新媒體藝術呈現歷史聚落美感 2018年寶藏巖光節,以「又在這裡·又在那裡」為策展題目,從寶藏巖現地經驗出發,以平行時空為主題,利用光與空間的交會,呈現聚落美感。緊鄰福和橋與新店溪,寶藏巖是沿山坡而建,錯落建築呈現歷史與現代特色,是融合居民、藝術家、參觀者的生活共同體。 策展人侯昱寬分享:「這不是一個節慶式的活動,而是透過光這件事,重思寶藏巖的未來可能。」「光」的設計,是新媒體藝術常用表現手法,透過科技運用,不增加環境負擔,展現地貌與空間獨特。策展人李德茂則表達:「藝術作品若張力不足,則很容易被地方吃掉,藝術打開了不同的軸線和想像,讓觀眾有時空錯亂之感。」對藝術家而言,在寶藏巖創作既挑戰又新鮮,彷彿穿越過去、現在、未來。 策展人李德茂同時是參展藝術家,這次嘗試就最感性的「藝術」與最理性的「物理」碰撞。創作期間,他研讀大量物理學資料,其中包含最著名的愛因斯坦相對論。作品〈干涉波〉,干涉波紋是用來觀測重力波,重力波在巨大質量改變時,會造成空間扭曲。透過隧道空間和錄像創作,轉化物理學的艱澀難懂,與更多觀賞者分享科普。 同樣是室內作品,許家禎在「十字藝廊」內的作品〈有限之線〉,結合GPS定位系統,以空間座標出發,向四方筆直延伸。位於公館寶藏巖內的空間,向西延伸到淡水,向北是基隆八斗子,向南是苗栗白沙屯,向東則是宜蘭東澳。藝術家抵達海邊拍攝影像,再回頭在十字藝廊再現。以開窗戶、國土測量方式再現空間,並以螢光顏料上色,改變觀者感知。 戶外草地上,是姚仲涵作品〈光電獸#6——草地〉。藝術家認為燈光作品不同於人,因此稱它為「獸」,但卻是富含溫度的怪獸。他描述,光電獸#6隨時間而有不同聲響變化,雖然是新媒體藝術,卻很貼近土地,創作過程中他甚至赤腳在 地上翻土。 劉致宏作品〈DELTA〉,源自於第四個希臘文「Δ(Delta)」,三角形在東西方的哲學、科學中,皆有不同詮釋。東方傳統的「火、水、氣、土」,也曾以三角幾何符號來呈現。透過巨大的標誌,傳達人與地域不可分割的關係。 洪韵婷作品〈影子〉讓字長在地上,找出寶藏巖的關鍵詞,像是「新店溪(Xiandian River)」、「保(preservation)」等字樣,透過彎曲的LED霓虹燈條 拼出英文字詞,搭配半樓廣場的開放特性,打造光與影、遠與近交織的感官享受。 寶藏巖光節,像是一場夜晚的探險,在歷史聚落中發現光的美感,就像搭乘時光機玩捉迷藏,轉角處就有美麗!
Avatar of the user.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Published: Oct 20th 2019
46
5
0

寶藏巖光節
新媒體藝術節
當代藝術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