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跳脫舒適圈了,舒適圈也是你爭取來的——矽谷相機工程師 Tom Lin 的職涯觀點與美感養成之路

工作, Talent Connect, Podcast, 美感培養, 舒適圈, 矽谷工程師, 相機工程師, 職涯

「跳脫舒適圈」是近年來在討論職涯規劃時,許多工作者會參考的條件;然而,在跳脫舒適圈的同時,我們也可能犧牲了深入鑽研特定領域的機會。究竟在職涯成長的過程中,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已經處於成長停滯的舒適圈中,還是正在逐步成為一位更專業的工作者呢?

在本集 CakeResume Podcast《科技職涯》當中,我們邀請到目前在 Apple 矽谷總部工作將近七年, 從事開發相機技術的 Mechanical Design Engineer —— Tom,深入了解 Tom 從材料轉職到設計,如何開啟自己的感官去培養能夠應用在設計工作甚至是各種領域的「美感」,以及 Tom 如何思考「跳脫舒適圈」的這個議題。

從材料系到 Mechanical Engineer

了解自己的個性與喜好,找到合適的位置

大學就讀清華大學、主修材料科學系的 Tom,在大學時發現材料領域所學的是底層的科學知識,雖然可以促成許多技術和產品發展,但是需要的時間較為漫長,Tom 發現自己在過程中會漸漸失去熱情,他需要更具體「看得到、摸得到」的專業,因此萌生了探索不同領域的想法。

前往美國就讀研究所時,Tom 在主修的材料系之外同時修習了商管相關的課程,透過雙學程機制接觸到 MBA 課程,同時探索未來職涯發展的其他可能性。

在畢業之際,Tom 曾經參考身邊同學的經驗,尋找產品經理相關的工作,然而,在求職的過程中他發現整合資源、溝通為主的 PM 工作似乎不是自己最有興趣的,因此 Tom 自問:

「如果我可以什麼都不要考慮的話,我會想要做哪一種工作?答案很明顯,我就還是想要設計看得到摸得到的東西,我喜歡自己創造出來的東西。」

於是,綜合過去在材料、設計相關的經驗與探索,Tom 的求職目標轉向了機械設計工程師(mechanical design engineer)這樣的角色。

從材料到設計,如何跨領域並在美國找到第一份工作?

學生時期的 Tom 因為對設計有興趣,除了在學校選修相關課程外,還買了 SOLIDWORKS、透過 YouTube 影片自學,累積了一些基本的繪圖技術。但是求職畢竟講究實戰經驗,因此 Tom 也深知自己第一份工作的選擇可能不多,但他仍然有兩個最基本的條件:

  • 在做設計的產業
  • 自己畫圖

「我覺得第一份工作不能說我選擇,」Tom 說,「坦白說我就只有拿到一個 offer ,然後我覺得它符合這兩個條件,於是我就決定了!」

第一份工作的兩年半裡,Tom 在一家由兩位資深工業設計師 (industrial designer) 成立的顧問公司中擔任組織裡的第一位工程師,這份工作讓 Tom 親眼看到一個點子如何從紙上的草圖到 3D 打印出來,最後討論各種方案後付諸實行、實際生產並有真實的使用者在使用產品。

然而,Tom 遇到了一個瓶頸。顧問公司能夠幫助他接觸多元的客戶,但是每個案子、產品都無法很深入研究,以顧問公司的角色來說,也鮮少能夠透過使用者回饋持續優化產品。因此,即便可以接觸到多個領域,卻都停留在皮毛。

於是,Tom 有了轉職的念頭 — 這次他將目標鎖定在「自己有在做產品」的公司,期待讓自己經手的產品成果能夠累積,並擁有資源和時間深入鑽研每一個專案。

當你準備好的時候,機會就會找上門來

有了轉職的想法後,Tom 開始陸續面試,但他並沒有因此辭職或是忽略原先的工作,而是維持先前的工作節奏。他在顧問公司的工作、面試的過程中持續挖掘自己的弱項,透過自學補足並應用在工作中,這個過程他逐步累積了更多經驗、技能,也增強了轉職的信心。

就這樣一年又過去,Tom 再次面試了過去失敗的同一個職位,但這一次他錄取了。

「面試或者找工作,有很多事情是超出你能控制的,這很像交往一樣,你喜歡人家,人家現在不一定有空,或者他現在工作很忙沒空理你,或者他也不喜歡你,所以這個約會要成功,很多方面要天時地利人和,在戲台下待久一點,你的機會冒出來的時候才會剛好碰在一起。」

對於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這個作法,Tom 認同但認為並不適合自己。他分享,對於自己的目標如果還不符條件資格,那就再磨練個一年、磨練個兩年,遲早會抵達, 花費的時間不是他的優先考量。

當然,每個人有自己習慣的方式,只要那個方法對自己有效,那就使用吧!

待在舒適圈不好嗎?

目前在 Apple 工作 7 年的 Tom,對舒適圈有自己的見解。Tom 認為在一間公司的長短和舒適圈沒有太大的關聯,「意義感 (meaningful)」和「成長」才是他所重視的。

任何任務都會越做越上手,也就是越做越舒適,即使事情不會減少,但是結果會愈趨精準,處理事情能更有效率、更加精緻,到後來成果就比較不會偏離預期。因此,即便已經進入了舒適圈,又何嘗不是一種成就?

除此之外,團隊合作是否愉快也是一個指標,如果周遭的人喜歡跟你一起解決問題,而且你們也的確解決了更多問題,那這也是成長的一種面向。

知道遊戲規則怎麼走,重點是什麼,也是一種面向。Tom 提到剛入行的時候所知不多、會使用的工具不多,所以往往從已知的方向思考,像是拿著鐵鎚時只會找釘子敲。但是當經驗累積,就會漸漸發現解決事情有很多種方法、手上的工具越來越多,這也是一種「成長」。

Tom 在蘋果總部

在建立舒適圈前,如何克服壓力?

當然,在一個環境成為舒適圈之前,還是會經歷一些壓力和不適應,面對這些沮喪的情境,Tom 笑說自己是一個耐得住無聊、會願意花很多時間鑽研的人;除此之外,他還會問問自己兩個問題 + 嘗試一個做法:

  • 問題一:Is it the right thing to do?
  • 問題二:自己是不是做這件事情的不二人選
  • 嘗試:在有熱情的前提下,工作中不順之處試圖調整,把環境「變成自己的舒適圈」

無論是在求職選擇,或是在工作中遇到難關的時候,Tom 認為很多時候關鍵的問題其實很簡單 — 這是不是一件對的事情? Is it the right thing to do? 

Tom 分享,在思考過後,如果這是一件對的事情,即使困難,他還是可以找到一點力量撐過去, 因為這麼做可能可以促成好的結果,想要克服問題的動力便會油然而生。

第二個 Tom 會問自己的問題是「我自己是不是完成這件事的不二人選」,若是換一個人來不一定能夠做得比自己好,那麼自己可能就是當下最適合處理這件事情的人。既然無論誰做都很困難,那何必對自己要求這麼高呢?「你就盡你的力去做,船到橋頭自然直。」

最後一步則是積極嘗試「把環境變得舒適一點」,Tom 以找到一間喜歡的房子比喻:

「遇到困難的話,我就會把它想成是你好不容易找到一間你喜歡的房子或租屋處,但那裡面總是會美中不足,例如廁所門口的風水,所以我就會去想說我是不是能去改變一下它的擺設,或者我是不是有資源可以改變一下廁所的 Layout(佈局),但是我的前提都是在,我怎麼把這個地方變成我更喜歡的一個地方。」

也就是說,如果在一份工作中有幾個自己非常在意、非常喜歡的條件,但是還是有其他自己沒那麼喜歡的地方,Tom 會試著做出一些調整、影響,讓環境越來越接近自己喜歡的模樣,漸漸得變成自己的舒適圈。

人人都需要的「美學」是什麼?如何培養?

從材料跨領域到設計的過程,美學素養的培養是不可或缺的關鍵,Tom 回憶自己對美學的啟蒙是在清華大學念書時期選修「影像美學」一門課,透過攝影和照片為媒介來解釋一些心理學上面的問題。

在平常討論美學時,我們容易聯想到的是主觀的、藝術的美,然而,對於設計工作來說,「美」不是專指抒發情感的藝術作品或者大自然和諧的美,而是「功能性的美」 — 也就是透過訊息、圖像、文字等媒介清楚地傳達訊息,讓接受者不被周遭雜訊所分心。

這類的美學不僅限於我們直覺認為「需要美感」的那些工作,而是能夠廣泛用於所有需要溝通的工作,不管是文字溝通、影像溝通等,是每位工作者都必備的職場技能。那麼,該怎麼培養這種「功能性」的美感呢?

Tom 分享,首先,還是需要具備一點基礎的知識 — 知道什麼樣的方法可以引導觀眾的注意力到焦點上 — 比如說當初透過一堂課啟蒙的他自己。接著,就要打開感官去品嚐生活中的細節,從而強化所學。

舉例來說,書店的陳列是經過一番設計的,運用中間一個顏色的跳脫或其他手法,客人就會不自覺地看到書店想要客人看到的東西。

Tom 也分享了過去參加管樂社合奏的例子。他記得那時候的指揮老師說「合奏時耳朵要打開」,當時他其實聽不懂老師的意思、不理解為什麼把音吹準要先把耳朵打開,自己專心吹到那個音不就會準了嗎? 

後來,Tom 明白耳朵打開的原因是「開始去蒐集周圍的訊號,某種程度的配合它,成為一個更大的整體」,此時你就會具備所謂的「基礎知識」,因而能夠開始累積自己的美感、自己的判斷標準。

總而言之,多接觸你認為存在美的環境,也就是選擇值得學習的環境,這些訊號自然而然就會不斷地強化,進而幫助自己培養美感,因為學習都是從模仿開始的。雖然一剛開始運用模仿時總是會有明顯的痕跡,但隨著增加練習的頻率,並持續消化思考,久而久之就能建立自己的美感體系。

應用美學培養的方法在職涯定位中

而在職涯定位這一題中,如同培養美學一樣,「具備基礎知識並持續覺察、調整」一樣是很有幫助的方法。

雖然已經在相關領域發展 10 年,Tom 對於自己的職涯定位仍然抱持開放的態度。雖然他很喜歡自己目前的工作與環境,也有許多成就感,但他認為永遠都有很多可以微調的部分。

對於一位享受現狀或是處在舒適圈中的人來說,該怎麼覺察自己可以做出哪些調整呢?如同培養美感的過程一樣,當我們對於某個風格或標準感到熟悉後,就會對於那些不曾、不常出現的訊號感到敏銳。

若把討論的主角換成職涯發展 — 也就是說,當事情做得熟練以後,自然就有更多感官能量去注意到先前不一定注意得到的事情,這些新的體悟又可以帶來一些刺激,從而能夠進行更多的調整。

「就像捏壽司的師傅,他捏了第兩萬顆的時候,他可以閉著眼睛捏,他的 mental energy (心理能量)就釋放出來,他就可以去注意到別的事情,他就可以注意到這個客人是不是 一直喝水,他可能有點渴,所以壽司師傅就會去幫客人加水,師傅就可以在做原本事情的時候有多出來的能量去注意到其他的訊號。」

能力不足時無暇顧及的細節,一旦手上的任務熟練之後,自然而然就能聽見更多的聲音,引領更多、更深入的思考,所以職涯定位便會不斷地調整。

工作, Talent Connect, Podcast, 美感培養, 舒適圈, 矽谷工程師, 相機工程師, 職涯
Tom 經常用手機看電子書

為什麼要工作?

從 Tom 談論自己轉職的過程、如何補足自己缺乏的技能等話題的過程中,都可以感受到 Tom 對於自己正在做的事有相當的熱情,對於他來說,工作的價值有以下三個面向:

  • 正在做的事情有沒有意義
  • 正在做的事情有沒有足夠的深度可以滿足好奇心
  • 正在做的事情會不會有累積

工作有沒有意義?

Tom 認為「有意義」的事情要對人類的生活有益處,像是交通、醫療、生產力,或者幫助人互相聯繫等領域,都是 Tom 覺得有意義的事。

其中,Tom 特別在意「珍惜資源」,資源不僅僅是地球資源,也包含人力資源、財務資源。以再生材料舉例,人們往往會認為使用回收的材料是珍惜資源,但是使用再生材料也需要能量去回收,接著提煉到可用的純度,而成品的性能還會比原生材料低,其實不見得更環保。

因此,Tom 認為在討論珍惜資源時,應該「start with why」而非「因為我能做所以我先做」。先思考應不應該做、是不是最佳解、有沒有其他方式,等到全盤考量後最後才做決定。

工作有沒有足夠的深度可以滿足好奇心?

出身理工背景的 Tom 享受了解事情的運作方式,足夠的深度會滿足他的好奇心。

Tom 分享過去學烤肉的一個例子。喜愛下廚的他曾買了一本書學習如何烤肉,而不是直接參考食譜。因為書中會說明烤肉的原理,但是食譜一般僅說明步驟,因此會有局限性 — 操作過程中的每個條件都要符合食譜,才能得出預期的結果;但是,如果家中就是沒有食譜要求的設備怎麼辦?

因此,Tom 更希望可以學習到食譜教的每一步背後的邏輯,比如說食譜要求大火,但背後的原因是講究高溫,替代做法可能就是拿厚一點的鍋子、燒久一點。這樣深入了解原理的過程對 Tom 來說很有趣。

工作, Talent Connect, Podcast, 美感培養, 舒適圈, 矽谷工程師, 相機工程師, 職涯
喜愛下廚的 Tom

深度與廣度不一定要擇一

前面提到,第一份顧問公司的工作無法滿足 Tom 對於「深度」的需求,因此他想要轉職;但在工作多年後的現在,他認為深度與廣度並非無法兼得。

他分享,很多事情在鑽研到一個深度後,會發現不同專業的人在追求的境界其實是相似的 — 好的東西最後就會看起來自然、很漂亮,在大自然裡面是這樣,在設計裡面是這樣,在飲食裡面也是這樣,會有一種 They are supposed to go together like this 的力量。

當深度和廣度疊加起來到達某一個程度的時候,就會是最好的狀態,所以不一定只能擁有一項。對 Tom 來說,追求深度使他感到滿足,但是他同時也發現,透過「深」能夠理解其他領域的一些概念,因為追求「深」的過程當中,必須去理解該領域的邏輯,但這個邏輯有可能不只有在這個領域中是通的;雖然不一定能了解全貌,但是已經具備和不同領域的人溝通交流的能力。

不過,以 Tom 自己的背景、思考習慣來說,先追求「廣度」再推演至「深度」似乎不那麼可行,因為他喜歡搞懂事情運作的原理。但畢竟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找尋自己適用的方式還是最重要的。

工作做的事情有所累積嗎?

Tom 希望自己曾經犯過的錯不要重蹈覆轍,雖然犯錯不是問題,但是付出代價後要知道原因,才能盡量避免類似的情況發生。

有所累積的第一步是錯誤必須要記錄下來,第二步是花力氣搞懂為什麼導致錯誤。這過程並不容易,需要排除其他的變因才能指出癥結點,對此,Tom 分享了 Lex Fridman 主持的節目中 Jeff Bezos 的一個專訪,內容是討論如何解決爭端:

「假設我們兩個人現在要為這間房間裝潢,我覺得天花板是 240 公分,你覺得是 260 公分,但是我們要掛窗簾,所以我們窗簾到底要做多高,當我們兩個意見不合的時候怎麼辦? 當然可以選做小的,那絕對裝得下,但是你就是失去了窗簾完整蓋住這個房間的功能,所以你真正該做的事情是去測量,測量需要花力氣,但只有花精力和資源去理解真相是什麼的過程才能更接近真實,才能做出正確的決定。」

因此「有所累積」對 Tom 來說是很重要的事情,知道事情為什麼做錯,往後才能避免、每次都做得更好。

不過,身處於複雜的世界,不是所有事情都能找出失敗的原因,Tom 會試著梳理背後的理由,但不會因為找不到原因就苦惱很久很久 — 不用認為自己沒有找到真相就自認不夠好,當做了更多事情就會發現更多事情無法解釋,此刻就 Live with the fact (和事實共存),要適時對無法解釋的事情釋懷。

「結果還是最重要的。」Tom 也補充,不要因為鑽研過程因果關係而輕忽了結果的好壞,重點依舊是問題有沒有解決、有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

結語

在訪談最後,Tom 分享自己職涯一路以來的調整和省思 — 過去他不擅於溝通,也沒有耐心,於是習慣把工夫先做下去,甚至會 overcompensate(過度補償)以彌補在溝通上的不足;但是在高度分工的成熟社會,很多事情要協作才能完成,需要能夠表達自己想法、透過溝通協商去說服他人,而不是一昧的用苦工來彌補。

因此,希望能夠透過這次在《科技職涯》的訪談,整理自己過去的經驗談,讓這些分享能夠幫助所有工作者在職涯規劃、思維或是工作方式等等主題,都能有啟發和收穫。

聽完這集的你,想跟 Tom 有更多交流嗎?歡迎透過以下管道聯繫 Tom,或是追蹤他了解更多蘋果工程師的工作日常與思考!

Tom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omlingogo

Tom Email:[email protected]

Tom LinkedIn:https://www.linkedin.com/in/tomlingogo/

Tom IG:https://www.instagram.com/tomlincredible/

Tom 推薦書單

《THE AESTHETICS OF WORK 工作美學》

作者:江振誠

我平時也喜歡透過準備食物來凝聚朋友聚在一起,所以知道江振誠。平常都是買電子書的我,這次偶然在誠品看到這本書,翻了一下覺得書籍本身「裝訂」得很特別,是可以在桌上攤平的那種。

他的文字精準地總結了我對於美學的理解:「不多不少」。每個細節都有其存在的原因與意義,都是為了創造獨一無二的體驗所準備,沒有任何多餘或華而不實的東西。

這是一本在談工作不應只是面前的技術細節,而是思考你的每一個決定如何影響社會、甚至地球。

《不要做自己了,你做個人吧》

作者:Mumu

相見恨晚的一本書,作者同時也經營著臉書專頁 德州媽媽沒有崩潰。她的育兒心得總結了許多值得省思的人際關係金句,有親子、伴侶、婆媳。透過讀 Mumu 的文章,能慢慢梳理出我在心中隱隱糾結的東西方價值碰撞,進而活出自己的人生。

Tom 推薦 Podcast

《The Tim Ferries Show》

訪談類 podcast,是屬於超長篇的訪談類型,每一集大約 1-2 小時。內容包山包海,圍繞著人生重要課題如:生產力、健康、金錢、人際關係等。主持人會花非常多的力氣事前了解來賓並且準備問題,所以可以聽出彼此之間的信任感,讓我對於受訪者有很立體的認識,例如:第 444 集訪問 Hugh Jackman 的片段。

《矽谷台勞》

在矽谷的設計圈聚會中偶然認識主持人Yenyen,才知道我們的共同點是曾經一樣在卡內基美隆 (CMU) 念碩士。閒聊之下得知他在 2023 年與朋友創辦了這個訪談聊天類 podcast,輕鬆忠實地呈現矽谷生活風貌,我特別喜歡冷面的 Yenyen 講出一本正經的內容,短短的 30 分鐘可以在一個上班路上聽完,我是從矽谷網紅炎上 EP30 那集開始聽起。

更多人才的精彩分享,敬請鎖定 CakeResume 的《科技職涯》Podcast!

《科技職涯》是由 CakeResume 製作的 Podcast 廣播節目,專門邀請在科技、數位等不同領域的工作者來分享職涯趣事及觀點,目前可以在 KKBOXSoundOnSpotifyApple PodcastMixerBox 上收聽,歡迎追蹤 :headphones:

訂閱 CakeResume 人資週報,獲得:
  1. 雙週一篇趨勢新知
  2. 每季一本電子書
  3. 行銷招募的系統化做法

Resume Builder

Build your resume only in minutes!

More Articles you might be interested in

Latest relevant articles
Interview Skills
Jun 7th 2022

【自介範例】吸引人的面試自我介紹怎麼說?4 技巧完美活用自我介紹

面試時的自我介紹要說什麼?怎樣的自我介紹才夠吸引人?自我介紹該包含哪些內容?有沒有成功的面試自我介紹範例或範文模板可以參考呢? CakeResume 統整了面試時自我介紹的 3 步驟、4 技巧與適合 6 類型求職者的自我介紹範例,一起輕鬆完成吸引人的自我介紹內容吧!